在南京有一個太監墓,找到時發現已被盜,挖開後竟還有一個驚喜
鄭和只是七次下西洋嗎?鄭和寶船到底有多大?作為下西洋主要領導人的洪保,是否真的率船隊探尋過澳大利亞?對於這些終年困擾鄭和下西洋研究的種種疑問,苦於缺乏史料的有力考證,學界爭議不斷。驚喜的是,2010年6月16日下午,南京南郊風景秀麗、山谷幽深的牛首山南麓祖堂山一處工地施工中,挖掘出一個黑洞,根據出土的兩塊石碑記載,這是明代航海家洪保之墓。741個字的洪保壽藏銘被南京博物館考古專家解讀,再次揭開鄭和下西洋研究的諸多爭議。
這個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隨鄭和七下西洋功名顯赫。發現其墓後,發掘的過程中發現墓室有被盜的痕跡且內部還有盜墓人留下塑料袋,這很明顯有人在裡面光顧過,裡面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但比較幸運的是還有一些意外的驚喜發現,這一發現為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研究提供了寶極其寶貴的資料。其中有一項發現在國內考古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
考古專家在墓中發現了一合「壽藏銘」。這「壽藏銘」其實就是死者生前委託人做好的墓誌,上面記載著死者的姓名、身份、出生年月等。壽藏銘中記載,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其身份特殊。有關專家通過反覆閱讀並翻閱大量史料,專家給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鄭和應該不是隻有七次下西洋而是九次下西洋。為何專家會有此推論呢?洪保13歲進宮當太監。自29歲之後開始跟隨朱棣推翻建文帝,是一代有名的功臣。也因此朱棣派他參與下西洋去領導工作。而「壽藏銘」的相關記載也證明了「九下西洋」的說法。
由於墓被盜之後,洪保出土值錢文物並不多,只有一些玉環、水晶串珠、料珠、銀釵、金冥幣、陶缸、鐵棺釘、買地卷、鉛合金質地瓶等。但在這次發掘中,專家在墓中還有一項重要的發現,這一物件便是那洪保墓前室內的那一口陶製大缸。
那麼這個缸究竟是做會麼用的呢?這裡面到底有什挖掘到的價值呢?
有人說這種其實就是醃菜缸;也有人說是裝水用的水缸;還有人說這種缸是專門用來對付盜墓賊的機關,不過一個缸對於盜墓賊來說又有何用呢。最後專家推測認為它其實是一個用來裝油的「油燈」缸裡放置的全是油,放一根長燈芯形成一盞燈叫做」長明燈「。一般這種燈會放在級別比較好的陵墓中。且用大缸來做長明燈的現象,在明代墓中並不多見,因為人死後的陵墓稱作」陰宅「所以墓主也希望像生前的居所一樣燈火通明,因此就有了這」長明燈「。但這種長明燈到底用的是什麼燃料做燈油及燃燒的期限為多久,這仍然是一個謎,還需要進科學考古進一度去考證。
文章來源
趕快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