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哭,你的置之不理可能毀掉孩子一生!

@ 2017-04-03

嬰兒期,孩子用哭來表達一切。餓了哭,尿了哭,不舒服了也會哭,這些我們都能理解。但有時候,他沒事也會哭,帶慣孩子的媽媽還會分辨出兩種哭聲的不同。一個媽媽的表達特別有意思,她說正常需求的時候是」哇哇「地哭,沒事找事的假哭聲就像那驢叫喚。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假哭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圖文無關

有網友說:不用理,讓他哭,哭累了就不哭了。要是養成習慣了,以後他總會用哭的方式來纏著你,讓你什麼都做不了。還有人說:最聽不得孩子哭,不忍心,一哭就要過去看看,抱抱他,哄哄他。

上面兩種觀點代表了兩個極端。今天咱們說一下第一個做法的優缺點。

先說優點,孩子假哭,採取置之不理的做法,會給孩子養成一個條件反射式的行為習慣。那就是,假哭是喚不來媽媽的,也得不到擁抱的,哭了也白哭。幾次三番後,孩子果然乖了,不再假哭了。這種做法還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哭聲免疫訓練法」,從美國流傳而來。對付愛哭鬧的孩子,這招很絕,短時間就能快速見效。以至於成為很多媽媽的育兒寶典。

殊不知,這個做法的缺點更甚,嚴重的甚至會毀了孩子一生。用這樣的極端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來自美國的數據表明,已經有太多失敗的案例。有的孩子成人後性格缺陷嚴重,有的患上了自閉症,還有的精神分裂,甚至還有自殺的。

圖文無關

最近一個媽媽留言說,自己用這招教育孩子,孩子確實比以前乖了,但是卻發現孩子不愛笑了,也不愛說話,整天像個木頭人,即使磕著碰著流血了也不跟我說,更不會哭,選擇自己承受著。

下面我們用最淺顯的道理來分析孩子假哭背後的根源。

當孩子用哭聲來表達餓、困、尿、病這些生理上的反應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合理要求。而沒事找事的假哭,我們就認為是不合理的。實際上,這些咱們認為的假哭最不該忽視,它是嬰兒心理方面的渴求。

人類最初的情感來自哪裡?還不是從嬰兒期開始,由最親近的父母給予的嘛!孩子假哭是心理的訴求,是媽媽和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最初階段。倘若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的冷漠。面對一個沒有反應的世界,孩子會慢慢放棄了情感的表達。

你給到孩子什麼,孩子就感受到什麼,自然就學會了什麼。它感覺害怕的時候,他會用哭來表達,如果你過去,輕拍一下孩子或著抱抱他,他會因為有了安全感而安靜下來。他感覺孤獨的時候,他也用哭來表達,如果你過去安撫一下,陪伴一會,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圖文無關

在最關鍵的嬰兒期,如果你放棄了對孩子的情感安撫和交流,就意味著你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機器人的世界,冷漠而無溫情。嬰兒期,他沒辦法對付你的置之不理。稍大點的時候,他會以各種難以管教的表現來對付你。尤其表現在脾氣性格上。

只有孩子得到了愛,才會用愛去愛你。相反,你對孩子表現的冷漠,孩子反饋給你的必然也是冷漠。正可謂,愛生愛,冷生冷。嬰兒期,千萬莫要把孩子當成輸入指令就能正常運轉的機器人。

來源:蒲朵育兒小樹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