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了修鐵路,曾殘害了十幾萬東南亞人

@ 2017-03-30

日本為了修鐵路,曾殘害了十幾萬東南亞人

用累累白骨鋪成的死亡之路

翻開亞洲近現代史,有一個國家的名字經常與野蠻、殘忍、卑劣、狂妄、兇狠等字眼聯繫在一起,這當然就是日本。一個蜷縮在四個孤島上的民族,經過長達千年的韜光養晦,在一百二十年前終於實現了登上大陸的夢想。

此後五十年間,他們原形畢露,將人性中最可怕的一面完全展現在世介面前,他們鐵蹄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死亡枕藉;他們的虛偽、暴虐、嗜殺給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如果從深層次分析,日本人如此狂暴,表面上是受右翼和軍國主義的影響,骨子裡卻是一個民族想要生存繁衍的原動力在驅使。

這種侵略慾望已經深深刻在這個民族的基因之中,是無法消除的。日本人不可能與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和平共處,中日友好更是一廂情願。在他們偽善謙卑的假象面具背後,是妄想征服全人類的野心,通過殺戮來征服,通過滅絕來佔領。而中國永遠是他們侵略的第一個對象,中日之戰雖然過去了快七十年,但是未來的歲月,中日兩國必將還會出現無數次戰爭,我們只希望祖國軍事強大,莫要再重蹈甲午覆轍。

日本在日俄戰爭勝利之後,就攫取了中國的南滿鐵路,也就是今天仍舊在運營的哈大鐵路,建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開始了在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日本真正大範圍侵佔中國鐵路路權是在一戰以後、二戰期間,當時英法美德俄等國捲入了兩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這才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侵華高潮,大半個中國都被日寇佔領,鐵路自不必說。

而日本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進行的侵略戰爭,足以證明當時的日本帝國已經患了失心瘋,狂妄到了極點。所謂上帝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日本帝國在給亞洲各國帶來死亡與奴役的同時,也給自己的民族帶來了報應,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讓數十萬日本百姓化成飛灰,更不用說死在異國他鄉戰場上的數百萬軍人了。

在二戰處於相持階段的1941年,日寇在位於泰國與緬甸交界的他念他翁山脈與比勞山脈的原始森林裡,用十幾萬人的性命,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修建了一條長415公里的鐵路。這條鐵路的歷史長時間被人遺忘,那些死去的冤魂在七十多年裡無法回到故土,那些活著走出這片密林的倖存者一生遭受恐怖陰影折磨,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泰緬鐵路,是一條貨真價實的死亡之路。

1958年3月26日,在第三十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頒獎台上,以擅長拍攝歷史題材聞名的英國大師級導演大衛·里恩憑藉一部電影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獎,這部電影就是《桂河大橋》,講述了一個美國軍官與日寇鬥爭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和背景就是泰緬鐵路桂河大橋的建造現場。這部電影是根據參與過建造死亡之路的作家皮埃爾·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

如果還原這條血腥之路的建造歷史,就要談一談日本人修建這條鐵路的動機和目的。在二戰期間,泰國曾經是軸心國的成員國,與日本本屬一個同盟,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軍方授權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與泰國談判,要求日本軍隊能夠借路泰國攻打緬甸和馬來西亞。泰國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日本就用武力迫使泰國屈服,同意了借道的請求。日軍進入泰國境內,也就相當於佔領了這個國家,隨後緬甸也淪陷了。日軍佔領泰國進而攻佔緬甸的目的,就是將中國的南出口封死,使得外援無法進入。緬甸被佔領,南出口被斷絕,中國政府只好出動赴緬遠征軍,聯合美國史迪威將軍與日寇展開了爭奪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的1月4日,日軍進入緬甸,同時東南亞在日寇的鐵蹄蹂躪之下全部淪陷。日軍佔領緬甸之後,要面對中英兩國的合力進攻。為了補充物資和兵員,日本只有一條道路可供選擇,那就是走海路,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出發,通過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海來到緬甸。但是馬六甲海峽已經被美國的潛艇所控制,日本想通過那裡無異於送死。而戰爭形勢越來越嚴峻,儘快尋找一條合適的通道,溝通泰國和緬甸,通過泰國軍事基地將各類物資和軍隊運到緬甸前線,是日本軍方的迫切要求。因此,泰緬鐵路的建設工作就被提上了日程。

泰緬鐵路所經之處要經過泰緬邊境的熱帶雨林區,多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山高谷深,地形險峻,氣候惡劣,瘟疫肆虐,想要修這條四百多公里的鐵路,真的難比登天。早在二十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殖民需要,就勘測了泰緬鐵路,由於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當時的技術條件也不允許,只好放棄。而日方為了加快鐵路建設進度,節省時間,沒有再派人勘測,而是直接採用了英國人的勘測線位。按照正常工期進度,這條鐵路需要花六年時間才能完成,而為了戰爭需要,日本軍方要求在18個月內必須完工。於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築路工程開始了。

修建鐵路需要資金、物料和人力,日本人是如何解決的呢?資金當然是掠奪被佔領的國家,物料一半是自己購買,另一半是日本佔領馬來亞、爪哇後,將那裡的鐵軌卸掉,、偷運到泰國的。而修路的人力來自各國戰俘和被抓來騙來的各國勞工。為解決勞力不足問題,日本軍方罔顧海牙公約規定,悍然徵用盟軍戰俘。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甚至親自頒布命令,聲稱盟軍戰俘「不幹活者不得食」。在日軍刺刀的威脅下,約6.2萬名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盟軍戰俘和30萬亞洲勞工被驅使到工地上。

1942年6月,築路工程開始。該鐵路起點在泰國的北碧府,沿著小桂河左岸向西北方向延伸,經邊卡三塔關,進入緬境,到達緬甸毛淡棉鎮南部的丹彪扎亞。為加快工程進展,防止戰俘逃跑、怠工,日軍特地從中國東北調來以兇殘著稱的關東軍官兵監工。從此,這幾十萬人就踏上了通往地獄之路。

日軍對待戰俘和勞工的手段簡直滅絕人性,每個幹活的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在毒蚊肆虐的原始森林裡,他們只在腰間裹一塊破布,每天的口糧才兩碗稀飯,不足四百克,而勞動時間長達二十個小時。勞工們因為飢餓,差不多吃光了附近山裡的蛇和蜥蜴,有時候飢餓難忍,不得不以野草充饑。

兇狠的監工隨時盯著幹活的人,只要稍一懈怠,皮鞭就會劈頭蓋臉打來。如果犯一點小錯,就會遭受懲罰,輕點的讓受害者頂著大石頭在烈日下暴曬,只要看見手軟,直接用刺刀刺殺凌辱,直到暈死過去;重點的懲罰就讓受害者自己挖坑,將土埋到脖頸,活活憋死。如果看到有聊天的人,監工們會不由分說先皮鞭再用槍托猛打受害者頭部,直到奄奄一息。更殘忍的是,日寇將一個飢餓難忍偷吃食物的戰俘雙手砍下,讓他自生自滅,這個可憐的人最後發瘋而死。

由於日軍不將戰俘與勞工當人看待,就不用提什麼醫療保健措施了,在這個瘟疫肆虐的原始森林裡,各種瘧疾、傷寒、痢疾、霍亂成了築路人員的另一大殺手。只要是在這裡得了病,幾乎就是死路一條。每當傳染病暴發,死亡人數成百上千,日軍根本連一眼都不看。他們每天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快!要快!再快!」

到了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越來越不利,日本軍方就再次下了死命令,將工期從18個月縮短到16個月,必須按時開通,非人的折磨從此加倍。在修路過程中,盟軍的飛機經常趕來轟炸,常常將一個營地上百號人炸死炸傷。後來泰國的游擊隊悄悄潛入施工現場,弄清了原來在這裡施工的不僅僅有普通勞工,還有好幾萬戰俘,將消息遞到盟軍總部後,轟炸這才終止。

1943年10月23日,泰緬鐵路終於開通。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勞工們共搬運了1.1億立方米的土石方。通過這條鐵路,日軍平均每天可向緬甸佔領軍運輸近3000噸物資,而代價就是1.6萬名戰俘和10萬名勞工永遠長眠在了這條死亡之路上,每修築一公里線路,就要付出600人的性命。日軍修建泰緬鐵路與南京大屠殺、巴丹死亡行軍合稱日本軍國主義三大反人類暴行,其中日寇在南京虐殺中國人30萬,在菲律賓巴丹半島美菲戰俘死亡行軍中虐待4萬人。

戰爭結束之後,盟軍收回了這條鐵路,經檢查,大部分線路已經不能使用,剩餘的約130公里線路重新進行了改造,交由泰緬兩國政府運營,一直用到了今天。如今重修的桂河大橋已經成了著名的景點之一。戰爭是殘酷的,戰爭中摧殘虐待奴役其他民族更是令人痛恨。然而即使到了今天,一些日本人仍不思悔改,在參觀完這條鐵路之後,把一些紀念物帶回國,當成自己民族一項偉大工程的戰利品而膜拜,就不能不令人警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