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4歲的小女孩手指上長了倒刺,在拔的時候不小心撕扯破了喊疼,於是爺爺奶奶就給她用布包紮了一下。不料包紮得太緊,導致小女孩的手指缺血壞死,竟然面臨截肢!
醫生遺憾地表示:「估計孩子左手中指的末節是肯定保不住了,第二節手指的壞死部分現在還不是很確定,我們再觀察一段時間,爭取保住第二節手指。」
除了長倒刺,甲溝炎也是孩子常見的指甲狀況之一。曾經有一名6歲男孩因穿的鞋子頂腳,導致腳趾甲破損,繼發感染化膿,差點走路都不能走了!
這樣看來,給寶寶剪指甲聽起來是件蠻有風險的事,可是我們又不得不給他剪。過長的不僅容易藏匿細菌,還容易刮傷寶寶自己和大人。
那怎樣剪指甲才是既有效又安全的呢?只要記住以下的 三個「要」和 三個「不要」就可以了。
1、要選擇正確的修剪工具
給寶寶修剪指甲,一般有剪刀、指甲鉗、指甲銼和電動指甲銼四種工具。
剪刀聽起來很可怕,但我們這裡說的不是普通的剪刀,是 寶寶專用的指甲剪刀。一般這種剪刀都是圓頭的,剪刀頭又薄又短,可以方便看見寶寶的指甲前端。相比起指甲鉗,剪刀更適合新生兒那又薄又軟的指甲。
指甲鉗是我們大人自己最常用的工具,所以給寶寶剪指甲的時候也是最多人接受的一種工具。和剪刀一樣,最好選擇
嬰幼兒專用的指甲鉗。
專用指甲鉗的尺寸和弧度會更適合寶寶的指頭,有的還配有放大鏡,能方便大人看清楚。相比起剪刀,指甲鉗更適合一個月以上,指甲稍硬的寶寶。
如果你想100%地避免剪傷寶寶,那指甲銼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但指甲銼不適合指甲過於柔軟的新生兒,較適合月齡稍大,剪指甲時愛動來動去的寶寶。
指甲銼能很快地將指甲磨成粉末狀,就算是用剪刀或指甲鉗剪完指甲了,也可以用指甲銼來進行最後的修整。
由於指甲銼的效率很低,是眾多工具中耗時最長的,於是就有了 電動指甲銼的出現。電動指甲銼是指甲銼的升級版,能更高效地為寶寶修整指甲,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 貴。
2、要選擇恰當的修剪時機
一般來說, 寶寶睡著了是剪指甲最好的時機。
如果寶寶是相對比較容易被安撫的性格,還可以選擇在洗澡後,指甲和甲緣更柔軟的時候給寶寶剪。
對於1-2歲的寶寶,可以由一個人分散ta的注意力,或播放有吸引力的動畫(短時間看幾分鐘是不會有問題的噢),另外一個人則負責修剪。
對於2歲以上的寶寶,已經可以領會大人的意思了,家長可以先和寶寶溝通後再給ta剪指甲,剪完了還可以適當地給予獎勵。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在光線充足、視線清晰的情況下給寶寶剪指甲。如果視力不好,要佩戴上眼鏡或者使用有放大鏡功能的工具,這樣才能避免剪傷寶寶。
3、要正確地處理倒刺
指甲屬於人體的結締組織,甲周的皮膚因為沒有汗腺和皮脂腺,寶寶在啃手指頭的時候會導致甲周皮膚乾燥,因此產生倒刺。
正確處理倒刺的方法是:
先用溫水浸泡寶寶的雙手幾分鐘(媽媽請回想一下,在美甲店美甲時也有這個步驟噢);
然後用剪刀或指甲鉗在倒刺的根部將倒刺剪掉,千萬不要用撕、拉或扯的方式;
最後還要記得給寶寶的指緣塗點潤膚露,防止因甲周局部乾燥而產生更多的倒刺。
4、不要給寶寶戴手套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寶寶被手套線頭纏住導致險些截肢的事故,還有被手套上的繡花劃傷寶寶眼角膜的事故。
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嬰兒手套的潛在風險,最好還是別給孩子戴了!
其實,戴手套不僅會有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的風險,還會影響寶寶手指的感官發育,阻礙寶寶用小手感知這個世界。
因此,家長的首選還是給寶寶修剪指甲,如果擔心寶寶還是會刮傷自己的話,可以試試給寶寶穿袖子較長的衣服。
5、不要過度修剪寶寶的指甲
在給寶寶修剪指甲的時候,如果過度貼近指甲肉不僅容易剪到寶寶,還會導致「嵌甲」。
嵌甲會導致指甲往肉裡長,不僅會造成疼痛,還有可能造成皮下組織的感染和化膿,引發甲溝炎或其他炎症。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完全貼近指甲肉,要留白1mm左右。形狀儘量剪平,這樣寶寶也比較不容易刮傷自己。
6、不要啃咬、撕拉指甲和倒刺
有些大人自己會有撕拉指甲(甚至咬)和倒刺的壞習慣,看到寶寶也會忍不住蠢蠢欲試。
但這是錯誤的做法,撕拉指甲和倒刺不僅會有嵌甲的危險,還容易誤傷指甲周邊的皮膚和指甲肉,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感染。
萬一誤傷了寶寶怎麼辦?
萬一不小心剪傷了寶寶,請深吸一口氣,不要太自責。趕緊用消毒的棉球或棉花簽給寶寶止血,稍稍按壓一會兒,只要血止住了就不需要再額外包紮。如果需要包紮,記得不要紮太緊,以免影響寶寶的血液循環,造成文章開頭新聞中的悲劇。
給寶寶剪指甲也是一門技術活兒啊!
一開始是蠻容易讓人緊張的,但只要多剪幾次,掌握了工具和寶寶的個性後很容易就會熟練起來。
文章開頭那篇新聞著實嚇人,但其實更多是由於小女孩爺爺奶奶處理不當而引起的。我們都不是聖人,在育兒的路上都會出錯誤,除了要多多學習育兒護理知識外,還要多關注寶寶,萬一發現有什麼不妥,要及時求助於醫生。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對剪指甲這個事情產生太大的心理壓力。有時候心理壓力越大,反而越容易出錯,所以就儘管放輕鬆,擼起袖子,瞪大眼睛嘗試吧,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