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偉教練)
李士偉教練有一句金句:「(雙打)發球即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個戰術手段。」菜師兄這篇文章就是延續這一思路,具體來談一談發球的四個戰術目的。
一、發球能夠限制對手第一拍的回球前後區域
(1)發小球,把對手的回球區域限制在前場
(發小球最理想的結果:對方起球,發球方獲得第三拍下壓的機會)
(發小球常見情況,被對手推壓,可抽、可擋、可頂)
(2)發大球,把對手的回球區域限制在後場
(對手站位+注意力靠前,發後場可以擺脫被壓迫的感覺)
(發後場不要太平,容易被對手攔截)
把球發到前場還是後場,看似一項簡單的權利,但在實戰中有實際的意義。通過閱讀對手和自己,來權衡發前場還是後場。假設對手站位靠前,這時發後場可以擺脫對手的前場壓迫;假設發球方的強項是中前場拼速度,這種風格就以發小球為主。假設發球方攻防實力強悍,不畏懼接殺接吊,這種風格就可以多發後場,把開局就打成攻防局面。
二、限制對手正拍或反拍的發力方式
(1)發球發到:對手需要正拍處理的位置
(紅衣接發偏正拍準備,這時發中路或中路偏右就會對上對手的正拍)
(紅衣正拍推直線,相對彆扭)
(紅衣正手推斜線,發力很隨手)
故意發對手的中路+正拍,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這種姿勢回球,往自己的左前方打比右前方打更順手。可以簡單理解為推斜線比直線快。這種發球的意義也在於此,發到對手推直線相對慢的區域,相當於是保護了發球方的反手。
(2)發球發到:對手需要反拍處理的位置
(黃衣發球,發中路偏右,對手往往需要換反拍處理)
(黃衣發球,發中路偏右,對手往往需要換反拍處理)
發中路偏右的意義在於:如果對手偏向於正拍準備。發到中路偏右的區域(對手的左肩或左肩外側)就意味著需要把正拍換做反拍來打,這個換拍的動作就是給對手製造的一個難點。
但另一方面大多數人反拍處理不管是推直線和斜線都相對容易,所以故意讓對手反拍處理這種方式要慎用。注意觀察對手換拍是否靈活,還有就是反拍推球的技術厲不厲害。
三、限制對手的回球角度(寬度)
(發2號區,對手的可選擇回球角度會很大;陰影部分為回球角度範圍)
(發1號區,對手的回球角度會比較大;陰影部分為回球角度範圍)
(發5號區,對手的可選擇回球角度相對較小;陰影部分為回球角度範圍)
(白衣發中路+跟進,照顧的面積相對較小)
通過三個圖的對比可以看出,發中路對手能回出的角度最小。這也印證了國際比賽中頻繁發中路的道理。發中路,換取相對小的回球角度,更利於發球方的跟進和攔截。另一方面,當對手非常專注於中路的接發時,偶爾(比如10個球有1~2個球)發2號區或1號區也是常用的變化戰術。
四、限制對手回球的弧度
(發球後過網太高+球頭向斜上方,這樣的發球容易被撲壓)
(發球後過網下墜+球頭向下,這樣的發球能夠限制對手向下的回球角度)
(發球偏高易被撲壓)
好的發球可以限制對手的回球弧度,基本上令對手以回平球和挑球為主。注意即使被撲壓也不要太害怕。大多數撲壓的落點都靠後,還有彈開的機會;如果因為過度害怕對手接發的撲壓,而頻繁發後場讓對手從容殺球,殺球的落點往往可深可淺,更加難以應付。簡單來說:接殺不見得比接撲簡單。
三、總結
好的羽毛球發球有點像足球的任意球。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有濃烈的戰術意味。通過出球落點區域、出球的方向、出球的弧度、出球節奏的控制,最大化的限制對手的回球的威脅。一方面給對手的接發製造一定的麻煩;另一方面策應隊友,減輕發球方的防守壓力,甚至獲得進攻的機會。
本文系愛羽客羽毛球網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內容來源 : http://www.aiyuke.com/news/2017/02/n56822db15b1.html?148660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