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抑鬱症?兩個方法幫你遠離抑鬱情緒!

@ 2017-03-25

人人都有抑鬱症?兩個方法幫你遠離抑鬱情緒!

「我是不是抑鬱了?」「我總是感覺沒勁,對什麼都沒興趣,我覺得我得抑鬱症了。」「我一點都不想上班,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我該怎麼辦?」……抑鬱症真的就這麼普遍,已經到人人都有抑鬱症的地步了嗎?

抑鬱障礙是以心境低落,身心疲憊,對社會活動毫無興趣,全面損害一個人社會功能的一組病症。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數據,全球有一億以上的人患有抑鬱症,平均1000人中就有20~25個抑鬱症患者。

每年有近100萬人死於自殺,70%的自殺死者有情緒方面的疾病。

它是最主要令人失能的疾病。

那麼,抑鬱症的表現究竟是些什麼?我失戀了,我覺得難受,我不想吃飯,我什麼都不想做是不是就代表我抑鬱了呢?來看看不開心和抑鬱症的區別。

不開心 抑鬱症

能表達哀傷,哭泣帶來釋懷。 哭卻不能感到釋懷,有時會喪失哭泣的能力。

感覺痛苦。 感覺麻木,持續的空虛。

體驗到情感。 沉重感,困在囚籠一般。

擁有自尊。 失去自尊。

悲傷使自己和他人更接近。 與他人隔離。

未喪失精力和動力。 喪失精力和動力。

短暫。 持續。

所以說,很多時候,你自以為是的抑鬱,其實只是哀傷,難過等等情緒的表達。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真的會有可能導致真正的抑鬱。

抑鬱症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覆多次的抑鬱發作,以下是抑鬱發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5.軀體症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那麼,當我們自覺出現抑鬱情緒的時候,該如何進行預防和治療呢?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在牽動我們的情緒?

舉個例子,你今天上班忙了一天,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發現冰箱空空如也,於是你出去購物。在超市門口,遇到一個熟人,你熱情地招呼他,他沒有理你。

只是一件小事,我們卻可能作出兩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

想法:他不理我,他不喜歡我。

情緒:情緒低落,傷心,感到被拒絕。

身體:胃痛,沒精神,感覺不適。

行為:回家及逃避與人相處。

第二種:

想法:他可能在想事情,沒聽到我跟他打招呼。

情緒:無不良情緒,關心對方。

身體:無不適,感覺舒服。

行為:主動打招呼,或者過後聯絡。

同樣的一件小事,在不同的人那裡卻有著不同的反應,這是由於每個人的自動思維不一樣的原因。

自動思維是最接近表層的思維,容易被察覺,往往是某種特殊情況下,不假思索立即出現的思維。自動思維是被刺激所激起的個人化的獨特的想法。這種想法常常導致情緒化的反應,影響對事物的解釋和推論。

自動化思維背後,起作用的是人們的核心信念,這些信念通常都與深層的自我有關。

思想創造言語和行動,這個行動就會帶來結果,結果帶來感受,然後成為新的經驗。這個經驗會植入腦袋成為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信念)。於是,當下次發生類似的情況,這個信念系統就會出來決定你接下來的行動。

可見,調整情緒的前提是調整認知(思考模式)和行為。對此,我們可以採用兩個小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製作情緒記錄表。

在紙上認真地寫下日期,時間,遇到的事情,引發的情緒和你的想法。

日期 時間 遇到的事情 引發的情緒 想法

這樣做的目的,除了對你自身的情緒發作的時間,頻率做統計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次歸納出會導致你出現情緒的同一類型的問題,從而找到你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人們的情緒障礙通常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我們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減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緒障礙。

以下是不合理信念的幾個特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而對於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如當面對失敗就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鬱情緒的產生。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

第二個小方法是關於行為激活的。

因為抑鬱症的表現之一是生活動機很低,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所以進行適當的行為激活是必須的。可以選擇一些有益的,愉快的活動,比如從前一直想做卻沒有去做的,或者從前很喜歡,但已經好久沒有做的事情。一點一點從小事做起,有助於建立自信心,培養成就感。

其實,好多抑鬱症的患者都是屬於對自己要求奇高的人。正因為要求完美,所以才會常常被挫敗和抑鬱所包圍。試著問問自己:

你是天生這樣嗎?

如果不是,那麼你內化了誰的需求?

如果是內化了外部需求,那麼是在什麼背景下內化的?

現在你還需要這個思維方式嗎?

對很多已形成並還在起作用思維方式,都可以試著問自己上面幾個問題。這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有關自己人生的真相,從而遠離抑鬱情緒,擁抱屬於自己的陽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