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用清心豁痰湯治抑鬱症,效果顯著!
抑鬱症,又稱精神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疾病,臨床可見心境低落,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等症狀。抑鬱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根據WHO統計,預計到2020年,該病將成為繼冠心病後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
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70餘載,尤其對目前臨床常見的肝脾胃體系相關的神經精神疾病有獨到的闡述和經驗積累,病患雲集來診,療效卓著。李老對抑鬱病的認識,是從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髒躁病的記載受到啟發,如:「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經典已重點描述了郁證的主症,李老根據臨床見到的一些患者有心煩急躁、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善哭泣、精神恍惚、如見神靈等症狀,這些與髒躁十分類似。
李老認為,抑鬱症的病機在肝。其病因在於精神受到刺激,怒氣傷肝,郁而不解,肝失疏泄條達,郁而化火,肝火過盛則耗傷腎陰,腎陰虛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濟。肝火、心火不僅會導致失眠多夢、心煩急躁諸證,甚則出現神經失控、思維混亂。肝失疏泄條達,肝氣橫逆又可損傷脾胃,水濕運化失常,濕遇火而成痰,痰氣鬱結咽喉則為梅核氣,脾虛氣血不榮,木少滋養,肝血不足則健忘失眠,痰隨肝氣上逆蒙蔽清竅,則思維更加混亂不能自主。因而,本病常出現心肝脾腎四髒功能的失調。對此複雜病機,李老認為宜通不宜補,通即是疏通肝氣,恢復肝氣疏泄條達的功能,氣行則濕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濕消失,熱成無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同時在治法上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並重,使肝氣不再郁滯,其他臟器功能自可恢復。
歷代醫家對髒躁論述頗多,至今難以定論。李老經過數十年臨床實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肝鬱脾虛是髒躁發病之本,髒躁病屬於抑鬱症。臨床上,李老易甘麥大棗湯而採用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研製定出「清心豁痰湯」。通過多年來的臨床觀察,此方不僅對髒躁病效果顯著,即使是比髒躁病更重的抑鬱症,亦有滿意的效果。
「清心豁痰湯」基本藥物為:白朮,茯苓,橘紅,清半夏,香附,鬱金,節菖蒲,炒梔子,蓮子心,小茴香,烏藥,龍齒,夜交藤,合歡皮,知母,琥珀,甘草等。方中白朮、茯苓、橘紅、清半夏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為本;鬱金、節菖蒲開竅醒神;炒梔子、蓮子心、知母清心肝之火;小茴香、香附、烏藥疏肝理氣,行氣解郁;龍齒、夜交藤、合歡皮鎮靜安神寧志;甘草調和諸藥;又用礦石之琥珀鎮靜安神。全方配伍使脾健以絕生痰之源,肝木無以相乘,肝氣舒暢,痰火清,心神明而得痊癒。臨床隨證加減應用,療效顯著。
李老指出,治療髒躁一般30 天為一個療程,需兩個療程左右。肝鬱脾虛是其主要病機,但其常有所偏重。偏於肝鬱化熱、心肝火旺者,用清心豁痰湯加陳皮、砂仁、厚朴等疏肝健脾,理氣和胃;偏於脾虛者,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柴胡、香附、鬱金等健脾益氣,疏肝解郁。李老強調,恢復期治療要掌握好分寸,過早使用逍遙散反而加重病情,與早用歸、芍等陰分藥滋陰斂濕有關。
由於本病是肝氣鬱滯而引起的心神紊亂之病,故李老非常重視古典醫籍記載的「心病需要心藥醫」的治法,強調調暢情志的重要性,找到心理突破口,循循善誘,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心理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雖服藥可見短時之效,但仍可復發,此即本病難治、根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