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到美國觀光探親、求學經商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在這種與大洋彼岸稀鬆平常的來往中,有沒有人追問一下:第一位踏上美國土地的中國人是誰?
美國的歷史記下了這位拓荒者,一位15歲的廣州女性。她的真實姓名已經不可考,美國媒體稱她為Afong Moy,音譯過來即毛阿芳。
道光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區域。
1834年,清朝道光皇帝的統治之下,毛阿芳被他的父親賣給了美國商人納撒尼爾·卡恩和弗雷德里克·卡恩(卡恩兄弟)。10月17日,阿芳乘坐卡恩兄弟的貨船抵達紐約。
在那個年代,清朝只有廣州一地開展對外貿易,那些來自外國的商人更是被視為卑賤的化外之民,普通的天朝百姓是不可能與他們有來往的,也不屑於與他們來往。
阿芳的父親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她賣給美國人、還允許將她運往國外呢?這明擺著是把女兒往火坑裡推啊!
關於她的家境我們一無所知,只能猜測,她家裡很貧窮或者發生了大變故,父親迫不得已賣女兒救急。恰好,卡恩兄弟出的價錢比其他想買阿芳的中國人高,父親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簽字畫押收錢了事。
展覽大廳內的毛阿芳,紐約市立博物館收藏。
卡恩兄弟買下阿芳,當然不是做慈善,他們念的是生意經。
阿芳到達紐約三個星期之後,卡恩兄弟布置了一個展廳,展品都是來自中國的瓷器、繪畫、裝飾品和精雕細刻的桌椅。當然,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展品」,還是阿芳。
11月6日,卡恩兄弟在報紙上宣布「中國女性的展覽」即將開始,廣告這樣描述道:「她十九歲(實際十五歲),身高四英尺十英寸(約147.32厘米),穿著民族服裝。因為從小穿鐵鞋,她的腳只有四英寸長(約10厘米)」。
卡恩兄弟特別突出了阿芳的小腳,顯然,他們又對中國女性裹腳的習俗不甚了了,誤認為是「穿鐵鞋」所致。當時參觀票價是50美分,每天展覽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2點、下午5點到晚上9點。
1836年7月9日,紐約時報刊登展出阿芳的廣告。
在展廳內,阿芳用筷子吃飯、用漢語說話,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通過翻譯,觀眾還可以與她交流。她大部分時間坐著,偶爾站起來走幾步,展示她的小腳。
那時候,中美兩國沒有交流,官方和民間都沒有,所以美國人對中國人保持著旺盛的獵奇慾望。他們像參觀新奇的異域物品一樣對待第一位來訪的中國客人,缺乏尊重的態度。
雖然「中國女性的展覽」受到廣泛的歡迎,仍有一些人批評說,這對阿芳來說極不人道,卡恩兄弟很殘忍。《紐約鏡報》刊登社論譴責說:「我們沒有去看那位小腳女士,也不打算去向她行禮……人萬萬不可以收取門票的形式被參觀。」
美國保存的史料顯示,阿芳曾被帶往美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1847年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之中,她是回國了,還是隱居在美國的某個地方,我們不得而知。
原創 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