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中國有這個「名字」,抗戰一年就打完了

@ 2017-03-16

「漢奸」這個詞,最早源於清朝,不過最早的漢奸卻是在漢朝。

漢朝的中行說,為了泄憤投奔匈奴,成為第一個符合這個定義的漢人。他憑藉對漢朝軍事部署的了解讓匈奴一路暢通無阻地打到國都,漢朝差點被滅了。

當時「漢奸」還是口頭語,清朝一本書里記載:「漢朝初年,湖人經常騷擾邊境,於是漢人稱他們為漢奸。」算是給「漢奸」一個正式的名分。

第二個有目共睹的漢奸就是後唐時期的石敬瑭。這個著名的「兒皇帝」,不但厚顏無恥認賊作父,還將中原的「防盜門」燕雲十六州都送給了契丹,讓中原王朝好幾百年都處在風雨飄搖中,十分被動。

明朝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給漢王朝帶來最沉重的一擊。當然吳三桂不是大明的終結者,可作為大明的臣子,他的做法多少有點令人不齒。

「漢奸」最初的概念是具有狹義的民族性質的,也就是《辭海》里解釋的「背叛漢族的人」,後來《辭海》的意思變成:「投靠侵略者,背叛國家的人」。這種對漢奸的定義興起於鴉片戰爭時期。

很多人在抗日戰爭的影片中能看到日偽軍,什麼是偽軍呢?就是「漢奸」,他們穿著日本人的衣服,卻殘酷地鎮壓著自己的同胞,做著背叛國家傷害人民的事情。

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加快,「漢奸狂潮」也在全中國流行開來,很多國民黨的高官都是「漢奸」。

日本扶持溥儀即位後,中國有了第一個「漢奸政權」,在偽滿洲國的統治下,大量的糧食、金錢都被運往日本,中國人卻接二連三地被餓死。

更過分的是日本人在中國大力辦學校,想把中國的下一代全部變成日本的努力,他們想讓中國人忘記自己的文化,順從日本的統治。

如果說偽滿洲國是日本強行成立的,那麼汪偽政府則是不折不扣的「漢奸政權」,汪精衛投靠日本後,他帶領的部隊也被編入偽軍中,偽軍隊伍激增起來。一九三八年,偽軍人數是7.8萬,汪精衛投靠日本人時,偽軍人數竟然達到14.5萬。

在抗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偽軍一百二十萬人,抗戰結束後發現偽軍還有186萬人,也就是說,偽軍總數是三百萬!這樣龐大的「漢奸隊伍」,真令人由衷地覺得悲哀。抗戰之所以這麼難打,不是因為敵人太強悍,而是因為「漢奸」太多。

這些漢奸不斷地給敵人提供著「情報」,提供著便利,敵人有了「內應」,打起中國來就更加順利。中國漢奸的殷勤程度,連日本人也瞧不起。

抗戰中有一些難解之謎,比如幾百個日本人突然襲擊摧毀一個城市的武器庫,很容易地就拿下一個城市,哪怕只有幾十個人,也能占領一個兵營,其實無非是有「內奸」,這些中國漢奸,幫日本人傳遞資料,讓日本人很容易就找到突破口,從而完成目標。

說到「漢奸」我們心情會很沉重,但這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儘管有很多史料迴避這個問題,或者不提漢奸的數量之大,然而,美化歷史並不能令中國更完美,只會令中國更脆弱。有時候,直面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如果再發生戰爭,中國還會出現漢奸嗎?

這個問題暫且不回答,但是,抗戰時期還是有很多抗日英雄的,有很多有骨氣的中國人,拼著性命不要,也要捍衛民族的尊嚴。

比如楊靖宇,是一個連日本人都深深欽佩的人,日本人都會為他的死而動容,也會為他深深鞠躬。

中國之大,人數之多,品質良莠不齊,我們相信愛國的中國人占多數,我們也不得不提防,身邊會有一些賣主求榮的小人。對於「漢奸」,決不能夠姑息容忍,他們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危害太大了,也深深地傷害著一個民族的尊嚴。

原創 靜說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