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康:對吉貢獻不可磨滅.不能說華人是外來者
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形容,亞羅士打近代發展史,包含了華人先賢在吉州紮根生存、發展的歷史點滴。為此,沒人能說華人是外來民族,華人為吉打亞羅士打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惠康與啟智學生打成一片,還抱起一名學生劉鎰桐。(圖:星洲日報)
(吉打.亞羅士打14日訊)中國駐馬大使黃惠康形容,亞羅士打近代發展史,包含了華人先賢在吉州紮根生存、發展的歷史點滴。為此,沒人能說華人是外來民族,華人為吉打亞羅士打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說,所有在吉州生活的華裔,不但是大馬公民、這片熱土的共同主人,也是馬中友好的橋樑和紐帶。
黃惠康今日參訪百年歷史的唐人街時留下深刻印象,站在河邊讓他似能追憶百年前華人先賢漂洋過海下南洋,在吉打河邊上岸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故事,感受到華人先賢一路走來的悲壯、奮進、收穫。
他說,在吉打河邊看到逾百年歷史的華人會館和寺廟,顯見華人生活也是吉州及亞羅士打的歷史重要組成部份,讓他為吉州華人感到自豪和興奮。
他說,上述感想也讓他想起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說過:「沒有馬來西亞華人,就沒有馬來西亞今天的美好」的談話,以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大馬時所說:「大馬華人是中馬關係見證者、參與者及貢獻者。
沒有大馬華人的貢獻,就沒有中馬關係」言論。」
「我在河邊也看到遠處有現代化的電訊塔,傳播是21世紀文明;河對岸有馬來民族的清真寺(百年歷史的查希州清真寺),河這邊有百年中華古廟(海珠嶼大伯公廟),現代、本土與中華文化連成一線,交相揮映,猶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和睦親善」牌樓象徵多元文化
他說,上述景觀,再加上河邊另一座吉打州蘇丹主持開幕的「和睦親善」牌樓,象徵了大馬多元文化、種族、宗教和諧的象徵,需要各族同胞細心呵護,並且發揚的精神資產。
黃惠康過後參訪籠呀路啟智小學時,向出席者暢談他對參觀米都唐人街的感想,並形容他在參觀海珠嶼大伯公廟,還認識一名「老姐姐」。
「大家那份發出內心、對祖籍國的血濃於水感情,讓我們深深感動。我與同事從這份沉澱淀的情感中,感受到友情、鄉情、親情。我們將會盡最大努力工作來回報大家,促進中馬關係和友誼。」
自封『大馬三友』
贊助4華小6萬
黃惠康今日宣布贊助本地4所華小總共6萬令吉,即啟智小學與新民小學各2萬令吉,文德小學及佩實小學各1萬令吉。
他說,他除了是「中國駐馬來西亞特命全權大使」,也自封是「大馬三友」,即「大馬之友」、「大馬華人之友」及「大馬華校之友」。
他說,華教是中馬友誼的紐帶和橋樑,所以自2014年起,每到訪一個州屬,必要留點時間參訪當地華小或獨中。
他說,馬來西亞華人、各族朋友、華教華社,在增進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及友誼,扮演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形容:「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民相知」。因此,在促進馬中兩國更深入的了解和關愛,也需要華社、華校與各界朋友,更了解和感知中國,同時促進各領域的合作,包括教育。
華教是中馬友誼紐帶
黃惠康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家發展之根本,而對於華族同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根本。
「離開了華文教育,就難以讓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在馬來西亞、在吉州生生不息,繁衍發揚光大,教育起到啟智的作用,同時,在馬來西亞,華教也扮演民族傳承、中馬友誼的紐帶作用。」
談及啟智小學,他說,「啟智」的名字里,包含了華文教育的根底,就是「教書育人」,培養國家、社會、人類,所需要高層次德智體群美的合格人才。
謝順海:盼黃惠康助引進中資
吉打投資機構顧問拿督謝順海致詞時,希望黃惠康對吉打魚米之鄉留下深刻印象,未來能在這方面扶持吉打州。
他希望黃惠康再次參訪吉打,並能協助引進中資到吉打。
他說,吉州以稻米為主,受到種種局限,能發展不多,但是土產或是其中一個可行項目。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