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世界上較為古老的民族,追本溯源跟炎黃二帝不無關係。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中國人喜歡對外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換句話說,我們是炎帝、黃帝的子孫後代。但奇怪的是,軒轅黃帝同時打敗了炎帝、蚩尤這兩個部落首領,我們中國人卻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不是說自己蚩黃子孫,真是令人疑惑。
同樣是戰敗,炎帝戰敗了,留下了這個稱呼,而蚩尤戰敗了,卻什麼沒有留下,因為何故?的確讓人匪夷所思。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中游至汾水一帶,有三個部落較為強大,一個是黃帝部落,一個是神農部落,還有一個是九黎部落。這三個部落的首領分別是姬軒轅、姜神農以及蚩尤。
古人同今人一樣,在一個狹窄的空間生存發展,不可避免會發生磕磕碰碰,慢慢演變成搶地盤之爭,這類似於上海灘里的黑幫,管轄的地域越大,自己的勢力也就越大。於是,三大部落開始搶地盤之戰。
很顯然,在這場戰役中,黃帝部落不占優勢,原因則是黃帝部落的地盤夾在神農和九黎兩個部落之間。要想發展,可以說腹背受敵。
然而,不得不說軒轅黃帝是個優秀的戰略家、謀略家。首先,他知人善任,創立管理制度,強化軍隊訓練,打造了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軍隊。緊接著,他開始使用縱橫捭闔的謀略,忽悠姜神農了。
軒轅黃帝認為,蚩尤的九黎部落兵強馬壯,要打敗他,必須要首先聯合炎帝的神農部落,共同抗擊。結果,黃帝說服炎帝,兩大軍事同盟正式建立,開始向本地區最大的對手蚩尤部落發起挑戰。
戰果可想而知,黃帝機關算盡,終於生擒了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曾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在打敗蚩尤後,中原地區能對黃帝造成威脅的只有炎帝的神農部落。於是,黃帝這次把目標瞄準炎帝。畢竟,炎帝不是一個謀略家,而是一個實業家,他把自己的事業重心放在農業發展上,又是發明農具,又是培育穀物。
發展實業並不是不可以,可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槍桿子才能出政權」才是宇宙真理,遺憾的是炎帝不懂。結果可想而知,炎帝不堪一擊,被黃帝輕易打敗。就這樣,黃帝天下一統,全天下改姓姬了。
既然如此,這時候應該全是黃帝部落的子孫了,因為是黃帝戰勝了嗎?自然我們後來的中國人要稱呼自己是黃帝子孫。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炎帝雖然戰敗了,但是兩個部落的人民開始不斷的融合,漸漸地融合成華夏族。於是,我們的血脈里開始流著黃帝、炎帝兩個部落人民的血。
那問題來了,黃帝還曾戰勝了蚩尤的九黎部落。蚩尤敗後,族人流散,一部分歸附黃帝,一部分則向他處遷徙。我們還可以說自己是蚩黃部落。
其實,這裡面隱藏著一個秘密。那就是蚩尤原來是炎帝部落的臣屬,也就是屬下。後來,由於個人能力比較突出,就出來單幹了。
如此,我們上面拋出的問題,就有答案了。蚩尤的九黎部落也算是炎帝的部落分支。因此,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不說自己是蚩黃子孫,原因在此。
(文/慕楓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