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到底是什麼?幾張圖簡單告訴你

@ 2017-03-11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語: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縮寫:THAAD,漢語音譯為薩德)是美國飛彈防禦局和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一般簡稱為薩德反導系統。

海灣戰爭後,由於美國在戰爭中使用的MIM-104防空飛彈屬於低層防空飛彈,最大射高只有約20公里,主要用於保護小型重要目標,防禦面積較小,攔截也不是在足夠高的空間進行,而且攔截造成的飛彈碎片經常落在己方或友方領土上,同樣會對地面人員和資產造成破壞。如果敵方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核彈頭和化學彈頭,像這樣的低層攔截是沒有什麼效果的。因此,開發一種能在更遠距離、更大高度上攔截來襲彈道飛彈的高科技術就變得十分必要。1987年,美國陸軍空間與戰略防禦司令部提出了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的高空防禦技術開發計劃。

1989年美國防部正式公開此項計劃,1990年當時的戰略防禦計劃局(即現在的彈道飛彈防禦局)將合同進行公開招標,1992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贏得了演示/驗證合同,合同的目標是對大氣層內/外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所需全部技術進行集成。1993年10月美國國防部將這一開發計劃正式稱之為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語:Theater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該系統在1999年8月前共進行了11次飛行試驗, 其中前3次為非攔截試驗,2次成功、1次失敗;後8次為攔截試驗, 6次失敗、 2次成功。 1999年8月2日進行最後一次攔截試驗,也以失敗告終,遭受重大挫折的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在此後五年多時間裡再沒有進行攔截試驗。

美國陸軍於2004年對該系統進行重新設計,並重新命名為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由於「戰區」和「末段」 的英文單詞都是以 「T」 開頭, 所以縮寫仍為THAAD) 。從此,薩德系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調整後的 THAAD 系統於2005年11月恢復飛行試驗,部署前共計劃進行14次試驗。2006年10月,薩德系統從白沙飛彈靶場移至位於夏威夷考艾島的太平洋飛彈靶場。2007年1月,薩德系統首次在太平洋飛彈靶場進行飛行試驗。2007年4月,薩德系統進行同樣的試驗,再次成功。2007年6月,薩德攔截彈成功完成低空飛行試驗。2007年10月,薩德系統在太平洋飛彈靶場成功完成大氣層外的攔截試驗。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作為專門用於對付大規模彈道飛彈襲擊的防禦系統,其獨特優勢是在防禦大規模飛彈威脅的同時, 為作戰部隊提供更加靈活的使用選擇。其目的不是取代而是補充MIM-104防空飛彈以及海軍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陸基中段防禦系統和美國在世界各地部署的預警雷達與傳感器,從而使美軍具備多層彈道飛彈防禦能力,是戰略性進攻武器。2016年7月8日美國和韓國正式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引發韓國國內巨大爭議以及本地區國家強烈不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