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衛星導航系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美國的GPS,在中國北斗完成建設之前,美國GPS依然是一家獨大。不過這一局面很快就會被打破。
自2012年12月起面向亞太區域提供正式運行服務以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保持了連續穩定運行,服務性能逐步滿足系統服務規範要求。根據新華社報道,截至目前,北斗民用用戶已達到千萬級,而其全球系統建設也正在加速推進,目前已經發射5顆試驗衛星,根據後續組網建設計劃,預計將於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基礎服務,2020年前後全面建成,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根據國內媒體援引俄羅斯媒體報道,中俄正在積極建設聯合微分控制和監測系統地面站。據介紹,中俄未來將聯合建造54個微分控制和監測系統地面站,這些地面站是為了能夠為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提供更加精確的衛星導航定位。
2015年5月,中俄兩國簽署了《關於中國北斗和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共用兼容性的聲明》,標誌著中俄在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合作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分析指出,中俄一旦聯手打造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對美國GPS全球地位形成嚴峻挑戰,預計中俄聯合導航衛星系統的衛星數量總計將超過50顆,一旦聯合使用起涵蓋密度和精度將比美國GPS系統更加優秀。
在衛星導航系統領域中俄的合作可以說是相當默契,不過這不光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挑戰,對於歐洲來說更是一個令其後悔不迭的事情。
根據參考消息援引歐洲航天局的消息,目前搭載在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18顆衛星上的9個原子鐘出現了故障。可以說損失過半了,雖然歐洲航天局聲稱導航系統運行並未受到影響,但是其可信性值得懷疑。中國曾經飽受沒有衛星導航制導之苦,曾經想方設法來解決擺脫美軍GPS依賴的局面。2003年,歐洲人主動「邀請」中方加入他們準備建設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對於此前被歐盟所謂武器禁運這個歧視性政策搞得黯然傷神的中國來說,完全算得上一個意外之喜。但是當雄心勃勃的中國準備全力加入伽利略系統的時候,突然發現中國只是一枚棋子。歐洲人內部就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德國和義大利在一系列問題上爭吵不休,截止目前,歐洲所謂的伽利略衛星飛彈目前依然一塌糊塗。現在在中國大力推進北斗系統全球化進程的今天,估計歐盟已經把腸子都悔青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進展順利的北斗系統,再對比目前問題重重的伽利略系統,被歐洲坑了的中國終於可以出一口惡氣了。
墨者善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