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萬人的無能為力 靠他解決

@ 2017-03-05

如果你身體不舒服,又無法言語,誰能為你撥打一通求救電話?體會身邊朋友的無能為力,他一頭栽進了溝通、搭橋的世界。近10年的努力,讓他在接近30而立時,獲得一筆新台幣約155萬元獎金,繼續實現他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你也有改變社會的豪情嗎?一筆300萬元的夢想基金,正等你伸手搆。

2017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座談會與展覽移師上海舉行。其中一位青年雄才獎得主大木洵人(Junto Ohki)要集結地球人力量,推倒阻礙7000萬人的溝通藩籬。

大木本身是聽力正常人士,童年時期看了手語節目後,從此對這種語言深深著迷。就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時,完全不會手語的他成立了手語社團,5年後,拿下日本手語翻譯證照。

「童年時期看的是手語教學節目,手語老師是個50多歲的『歐吉桑』。很多人問我,是不是愛上了一個失聰的女孩,所以這麼執著的學手語。但是其實背後動機沒有那麼浪漫,」語畢,大木有些害羞的笑了笑。

如果說電視節目是一個觸媒,讓他愛上手語,而後來生活中聽障朋友對生活的無能為力,更讓大木決心將手語當做職志。

2008年,還在唸大學的他成立了ShuR公司,利用平板電腦和手機為失聰人士提供翻譯和資訊服務。截至今日,這些服務依然被大量運用在日本的飯店、餐廳和車站中,且大多數服務都是免費開放聽障人士使用。

大木也發現身邊的聽障朋友,一旦生病了,沒有能力撥打緊急電話。於是,ShuR公司成立影音連線翻譯服務VRS(Video relay service),設立手語翻譯中心,全天候接聽需要幫助聽障朋友的電話,然後幫忙翻譯。當然,ShuR公司的VRS不僅接聽緊急電話,也致力讓聽障人士的生活更方便。因此,聽障人士也可以透過VRS叫外賣、訂壽司或披薩等等。

對大木來說,手語世界就像往湖中丟小石子,愈是投入,愈是激盪起無限漣漪。大木漸漸發現,全球有7000萬人用手語溝通,但手語卻不是共通語言。全球手語多達126種,就算英國人和美國人都說英語,也各有各的手語單詞和文法。

換句話說,跨越了國界與文化,失聰人士就無法溝通。

「聾啞人士的才華和能力與一般人一樣,是這個世界讓他們成了殘疾人士,因為這是一個根據聽力正常人士打造的世界。我想改變這一點,」大木說。

於是,擔任手語翻譯員的大木,決心為全球手語使用者搭起溝通之橋、打破7000萬人的語言障礙。

2011年,他創立全球首個網上手語資料庫SLinto。

SLinto主要有4個元素,鍵盤、編輯、影片和分享,而背後的關鍵力量則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蒐集手語使用者的詞句。

想要在手語資料庫增添新字彙的使用者,可以自拍影片上傳,然後加以編輯,說明其字義或含意,再分享出去。

而大木研發的特殊鍵盤,簡化字彙對應手語檢索,「將三維的手勢,簡化為二維,但這意味著,丟失掉了手語的一些元素,因此必須配合影片,找出你真正要檢索的手勢」。

因此,SLinto簡化字彙對應手語檢索,甚至可以直接將一個國家的手語,翻譯成另外一個國家聽障者看得懂的語言,便利不同國家聽障人士的社交與商業交流。

1976年,勞力士為慶祝全球首款防水勞力士蠔式腕錶推出50週年,設立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希望鼓勵願意改變世界的人,而ShuR共同創辦人和代表的大木洵人的故事,只是140位獲獎者改變社會故事的其中之一。

走了40年的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至今仍沒有台灣獲獎者。勞力士慈善事務總監麗蓓嘉‧艾爾文(Rebecca Irvin)表示,如果你關注於環境保護、應用科技及探索發現3大領域,歡迎18至30歲的青年領導人申請。申請人必須提出改善生活品質、拓展世界認知的原創計畫或倡議,需有清楚的工作計劃和明確目標,並提出你的計畫可能為社會和環境能產生的深遠影響,2018年的5位獲獎人將各獲頒10萬瑞士法郎獎金(新台幣約300萬元),獎金是以往的雙倍。

綜觀40年的獲獎項目,也可以看出時代的齒輪,如何推動技術演進。

1970年代,美國動物心理學家彭妮派特森(Penny Patterson)為了進行猿類的手語能力研究,收養了大猩猩「可可」。奇妙的緣份,一鑄下就是40年。2016年,派特森和可可還登上BBC紀錄片。可可如今已經掌握了近1000個手語姿勢,並且能夠聽懂近2000個口語單詞。

80年代,工程師出身的法國航海家呂克奧特朗(Jacques Luc Autran)發現,島嶼生活不盡然如旅遊廣告中的椰林樹影和熱帶沙灘那樣美好。多達1200個島嶼的居民正期盼生活環境能得以改善,他展開歷時最長且規模最大的醫療行動之一。呂克奧特朗的方法有些傻氣,他從胼手胝足打造船隻開始,再透過航海,將技能、物資和服務,送到偏遠島嶼居民身邊。他的「希望之舟」計畫,成功為印度洋群島以至全球的眾多弱勢社群提供人道和醫療服務、藥品、疫苗及食物。

在蝗蟲與民爭食的年代,蝗蟲數小時內便可吞噬足以養活10萬人一整年的糧食。90年代,德國教授、衛星影像專家沃斯(Frithjof Voss)利用衛星影像地圖,在蝗蟲造成破壞前,就能偵測牠們的出沒地點。沃斯研發的偵測系統可在蝗群開始吞噬作物和植被前發揮功效,在中國的實地試驗成功證實遙距檢測系統可行有效。

40年如一瞬,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見證了140位得獎者堅定信念、改變社會的豪情與勇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