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這是作為父母最大的願望,但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有些做法,確實可以讓孩子變的很聰明,但是長大了卻容易沒出息,如果你有這種做法,就趕快改正一下吧。
故事一:
小李前幾年和老公幸福的結婚了,婚後一年有了個漂亮女兒,她和老公都非常喜歡,取了個小名叫妞妞,老公給妞妞買了很多很多洋娃娃和玩具。
有一天鄰居帶著自己5歲的女兒來家裡做客,鄰居女兒非常喜歡妞妞一個洋娃娃,小李作為女主人,感覺怎麼也要盡到「地主之誼」,就把這個玩具送給了鄰居女兒。
之後這樣的事情常有發生,該送的都送了,之後就教育妞妞說「好孩子要學會分享,不然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你玩」,妞妞雖然每次都不情願,但是媽媽都說了「這樣才是好孩子」,慢慢也就「學會了」。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孩子雖然學會了「分享」,但是屬於被動接受,她內心是反抗的。這樣只會讓孩子學會了一個「討好人的方法」,而不是真正懂事了。父母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多告訴孩子「分享是一種快樂的事情」,如果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他會很開心的主動去享受這種快樂。
故事二::
小王的兒子長得非常漂亮,大眼睛長睫毛,比很多女孩子還秀氣,小王把自己兒子當成手中寶,每次出門見到人就讓孩子叫叔叔叫阿姨「小寶,快叫叔叔」「小寶,快叫阿姨」「小寶,快叫大伯」...後來慢慢發現,小寶雖然每次都會聽自己的話,做的「非常有禮貌」,但是聲音太小,扭扭捏捏的,回家就是大罵一次。
後來,小寶知道了,媽媽讓叫叔叔阿姨的時候一定要叫大聲點,不然回家要挨駡。
這樣下去,孩子看似「聰明懂事」,其實他是被迫的,他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回家挨駡,久而久之,讓孩子學會了逃避痛苦的方法,卻沒有解決痛苦的經驗。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在每次出門時候,告訴孩子:「寶寶,出門了見到人喊一聲叔叔阿姨,這是一種有禮貌的事情,說明寶寶很懂事」,這樣孩子見到朋友,會主動的喊叔叔阿姨,或者他感覺不太喜歡就不喊,遵循孩子本心,畢竟「人之初性本善」,不要把大人「虛偽的一套」當初孩子「有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