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恐龍都能成為它的食物!遠古強顎老鼠個頭不大卻橫行白堊紀

@ 2017-03-05

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一直在描繪遠古時代的樣貌。超過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氣候溫暖,生物多樣,雖然我們永遠無法真的目睹這些生物,但化石會說出許多祕密。

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我們先暫稱為沃氏鼠齒獸(Didelphodon vorax),你看到的是它們留下的化石,最左邊的是頭骨。而它們最厲害的是:如果依照比例計算,它們的咬合力還遠遠超過鬣狗或劍齒虎等生物。

沃氏鼠齒獸存在在地球上的年代和許多恐龍相同,是白堊紀最大的後獸下綱生物,親緣關係有點接近現今的有袋類(袋鼠、負鼠什麼的)。事實上,雖然說它們最大,但它們的大小,也就真的和今天的北美負鼠差不多而已。

北美負鼠的大小和貓差不多。

鼠齒獸雖然早就被學界發現,但以往出土的化石都是零碎的骨頭,直到最近從美國蒙大拿州與北達科他州出土了完整的頭骨,科學家有機會更進一步重建、模擬這種生物。

經過重建頭骨模型的測試,科學家發現如果照體重的比率計算,這種生物擁有比任何已知的、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哺乳動物,都更強的咬合力。同時牠們的牙齒構造足以咬穿獵物的肌肉與骨頭,讓它們能成為兇猛的獵食者,甚至比較小型的恐龍都難逃毒手。

喜歡鼠齒獸的一點是:它們粉碎了原本大家對於白堊紀哺乳動物的想像。它們不是鬼鬼祟祟地在恐龍的陰影下逃竄求生,而是一種恐怖的食肉動物,甚至對一些恐龍來說也是如此。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副教授威爾森(Greg Wilson)這麼說。

這項關於咬合力的發現被刊載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從來沒人想得到,體型細小的哺乳類動物,居然也曾在白堊紀威風一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