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左傳》中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祀」字指國家的公祭儀式,「戎」字是國家的軍事行動。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的實力,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同時也為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古時,各國閱兵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而在我們國家明朝歷史上,大明永樂皇帝朱棣就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說到明朝這次大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在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總所周知,明朝是推翻了元朝而起的,但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於是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曾調動了40萬大軍,分三路向北挺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廷徹底打成了「游牧民族」。
但在此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和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及西亞發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拚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採取敵視的態度。到了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了政變,推翻當時西察合台汗國,而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在擊敗鄂圖曼土耳其國之後,隨即謀劃遠征中國大明的準備,期間曾派間諜來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了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召開了「蒙古人大會」,並打出「反明復元」的旗號。但時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了消息。
在永樂四年,帖木兒開始大舉東征,號稱擁兵百萬,實際兵力則為20萬,而在此時,大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地區,早已步軍嚴陣以待。
然而天不逢人時,帖木兒在東征路上病逝,一場即將發生的大戰煙消雲散。此後,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為了爭奪王位,陷入了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大明成了痴人說夢。
而在明朝方面,朱棣已經登基,一面派遣使臣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而另一面則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當時放棄仇華的政策,遣使向大明通好,恢復了和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係。但是中亞地區各國的「反明勢力」仍在。
此後的中亞以及西亞地區諸國也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後的「天朝」地位。
會,宣示大明王朝的強大實力,並鞏固大明朝與中亞和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就顯得特別的重要。而閱兵被看成是最好的機會。
演武:各國使節大開眼界
在永樂十六年,明朝以陳誠為使臣,出使了中亞,隨後,中亞和西亞國家派遣使臣紛紛組團來中國回禮。這一支雲集了20多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各國使團抵達了嘉峪關,大明皇帝朱棣派遣六千精銳騎兵一路的護送,沿著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沿途「參觀」。
在每一個軍鎮,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和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各個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族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大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給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永樂十八年11月20日,大明皇帝朱棣親自在北京的皇宮接見各國使臣,二十多國諸使臣紛紛行叩拜禮,而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理由,堅持行鞠躬禮不跪拜,而當時的朱棣也並未在意。
這次出使大明的帖木兒使團首領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曾跟隨帖木兒征戰的名將蓋蘇耶丁,在明朝也是拒絕行跪拜禮。
在這些外交禮儀結束後,朱棣安排各國使團先是在山東、河南、江蘇「旅遊觀光」,並遊覽包括山東孔廟在內的諸多名勝古蹟,親眼所見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在兩個月之後,各國的使團接到了通知,大明軍隊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活動,邀請各國的使團前往觀看。
永樂十九年的三月,大明軍隊「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動了軍隊10萬人,都是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的精銳部隊,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騎合擊、步兵突擊等項目,而從廣西、雲南和四川調來的「土狼兵」及白杆兵則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和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類科目」。
據史書記載:大明軍隊「軍容齊整」且「步調如一」、「兵甲鮮艷」令「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大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演練,展示的「虎威炮」、安南銃(抬槍)、「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火龍車」(火焰噴射器)「一窩蜂」(火箭炮)等諸多「高科技」「超時代」武器,簡直令各國的使節亮瞎了眼,大感明朝軍隊是威武雄壯之師!
而此次大明的大規模的「狩獵」軍事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效果:西亞各國爭相示好
在閱兵結束以後,大明皇帝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
而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地下了高傲的頭顱,帶頭向朱棣下跪磕頭,「叩首觸地」d的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只說。帖木兒使臣更是奉承說,這次帖木兒為大明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御用坐騎」,請求贈送給皇帝朱棣,正是為了表達心中對大明「最崇高敬意」。
朱棣則手書信札托使臣轉交給帖木兒國王,並在信中表示「願兩國臣民都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大明朝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而這次前來「觀禮」的各國使節來自於27個國家。明朝的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其後在中亞和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延伸到明末,就單是帖木兒帝國的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六十多次。
而有關這次大明閱兵的詳情,也詳細記錄於中亞各個國家的典籍里。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他的回憶錄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大明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將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