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的寶寶2個月的時候,我去看她。寶寶正在睡覺,我和朋友就聊了會天。一會寶寶醒了,開始哭,朋友扒開尿褲看了看,沒拉粑粑,就說不用管了,沒事。
寶寶哭得更厲害了,還揮舞著小胳膊,我說要不你抱抱呢,小臉都哭紅了。朋友說,不能一哭就抱,會慣壞的,人家美國人帶孩子,都是不哭才抱的。
我實在看不了寶寶哭得歇斯底里,太可憐了,又不能擅自去抱,只好告辭逃走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不哭才抱的邪風刮遍了fb,那時最火的就是那篇《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被很多新手媽媽奉為育兒法寶。
當初我的寶寶一個多月時,也有朋友告訴我,哭了不要抱,不哭再抱。
但是看到那麼小的寶寶哭得稀裡嘩啦的,他那麼渴望媽媽愛的抱抱,怎麼能狠得了心置之不理?
就算是成年人,在悲傷的時候,也渴望有人陪伴安慰,給個肩膀或懷抱,讓自己痛快哭一場,何況一個剛面對世界,一切都充滿未知的小寶寶, 只有媽媽的懷抱才讓他感到安全和溫暖。
哭了不抱,是多麼違背人性的歪論。
寶寶從出生後到3個月左右時是他們哭鬧最多的時候,因為這個時段大多數健康的寶寶都是高度敏感的。往往度過了這段時間,在正常的情況下,寶寶的哭鬧會漸漸減少。
當寶寶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他們才會通過哭泣來尋求幫助,所以我們認為的莫名奇妙的哭泣其實是寶寶求幫助的信號,只不過我們沒有第一時間領會其中的原因而已。
例如,周圍太亮、太吵、太冷……低級腦中的杏仁核可以檢測到周圍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所以當寶寶,特別是小寶寶哭鬧的時候,應該給予他立即的關注,並搞清楚哭鬧的原因。
並不會因為多抱抱他,安撫他而養成不好的習慣,反而會幫助寶寶迅速地調整不良的情緒,回復平靜的狀態。
寶寶在使勁哭喊仍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會產生兩種可能的反應。
一種情況:可能是寶寶生氣了,無休止的哭鬧叫喚會讓他的情緒很不安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纏兒」、「夜啼郎」。這樣的嬰兒長大後脾氣也會很大,經常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很可能就成為沒事就搗亂的學生。
另一種情況:寶寶漸漸不哭鬧了,開始疏遠親人,很少和他人對視,不會用眼睛傳達感情,漸漸變得冷漠起來,對別人的哄逗、說話不願意搭理,也很少對人微笑。
那到底要怎樣做才能既滿足寶寶的親情需要,又不會太過寵溺他呢?
(1)寶寶哭的時候,媽媽爸爸要迅速出現在寶寶面前,不要抱他,給他一個大大的微笑,和他說話:「寶寶起來了」,「為什麼哭呢」,「寶寶想喝奶」,「還是尿濕了」?看看他到底需要什麼,再根據具體情況,看是否要抱他起來。這樣做既能讓寶寶在第一時間安心,又能「延遲滿足」寶寶的需求,不會讓他養成不抱就不停哭泣的習慣。
(2)如果你不能立刻出現在孩子面前,在聽到哭聲時,可以大聲對寶寶說,「寶寶不哭,媽媽在做飯,馬上去看你」,三、四個月的寶寶在聽到媽媽的聲音後,就會安心,一般就不會再大哭大喊了。說完後,最好還是在1分鐘內趕到,安慰寶寶。
越小的寶寶越容易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無間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也能夠持續的更長久。
所以,在嬰兒期,爸爸媽媽們一定不要吝惜對寶寶的關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