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適任的老師,可以對孩子的身心靈造成永久傷害。當檢討的重點持續在評議制度打轉,隱身校園的不良教師就持續存在。大家忽略了什麼?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上學期開學沒多久,王琬玲發覺女兒有點怪怪的。
就讀高雄獅湖國小二年級的女兒回到家,有點悶悶不樂,「老師今天說了一些話我聽不懂。」她照常寫作業,吃晚飯,上床睡覺,不再多說。
過了好幾天,王琬玲到學校參加故事媽媽團隊,別的家長開口了,「你的小孩怎麼這麼堅強?」她才知道,女兒前兩天被當眾叫起來罵了一堂課。老師罵到自己掉起眼淚,全班則嚇呆了。
為什麼不講?「她太小,她也覺得老師是對的,」王琬玲說。
王琬玲女兒的經驗並不是特例。這兩年,「不適任老師」已經成為家長們的頭痛代名詞。不適任包括老師精神異常、行為不檢、教學不力或過度體罰學生等。
才剛開學,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屏東縣等地,都有因老師不適任而要求孩子轉學、轉班的消息。台北縣一所原來一班三十五人的國小,還沒上課就轉走了五個人,代理縣長林錫耀特別要求教育局,要趕快提出解決方案。
根據非正式統計,全國小學到大學約二十萬名老師中,不適任的有八千八百多人,但近五年來,因為不適任而停聘、解聘的人數只有一百三十三人。
全教會政策部主任楊秀碧表示,不適任老師「冰凍三尺」。現在因為「家醜可以外揚」,家長愈來愈重視孩子的教育選擇權,所以這兩年不適任而的問題突然熱門起來。
問題在「看不見」
但對不適任老師的處理,一直在如何認定,及評議委員的代表比例上爭論,卻忽略了怎樣發現問題。
事實上,如果孩子不講,父母很難察覺。孩子不一定了解什麼是不合理的對待,甚至覺得沒什麼,但會直接反映在言行舉止上。
王琬玲因為定期到學校參加義工媽媽,有機會從別的家長或小孩口中聽到消息。「要不然我永遠不會知道,」她大呼好險。
台北縣鄧公國小校長張榮輝也是從家長的反應才發現問題。
去年九月開學不到一個月,他接到許多家長的抱怨電話,「我的小孩怎麼在家沒大沒小?」他才知道,四年級的朱老師「有狀況」。
「他很『隨性』,」張榮輝含蓄地指出,朱老師要學生「盡量自由」。不但自己遲到早退,上課可以走動,中午也不必午睡。學生大樂,午休時大吵大鬧,他攤開躺椅,照樣睡起午覺。
批改作業也沒有標準。有的改對,有的改錯,家長很頭痛。但老師說,他是要看小孩「上課專不專心,能不能發現老師的錯誤」。
張榮輝召開家長會,與教評會進行三個月的觀察與輔導。情況不見改善下,最後要求老師自動請辭。
「大人的良心太重要,」張榮輝深深地說。「孩子還是可以攪和下去,但無形的傷害很可怕,身教、言教,待人處事都學不到。」
搬開大石頭,挑戰才開始
離開不適任老師後,更大的難題在於如何讓小孩回到正軌。
王琬玲的女兒已轉到森林小學念三年級。「小孩太害怕,不想再被分到同一個老師,」她說。
鄧公國小校長張榮輝則找到「對」的人接棒。他請了有三年代課經驗,曾成功輔導過多重障礙生的李美慧臨危接班,花了一整年恢復小孩的上課秩序。
剛接手時,李美慧嚇了一跳。「上課不進教室,上到一半還會突然站起來,從最後排走到前面聊天,」她覺得不可思議。
最大的壓力來自家長。八成的家長要求她恢復小孩的生活秩序,但也質疑她沒有教育專業,常在聯絡本寫「自己不會教,就要去問人!」讓她很受傷。
但是,李美慧堅持用媽媽的心對待孩子。「我怎麼對小孩,他們也會怎麼對我,」她相信。
她發現,小孩太久沒人關心,很需要有人支持。比方說,下課時間孩子喜歡圍著她,趴在書桌上問問題、談天,要她輪流抱抱,不要她離開。她也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帶孩子補救落掉的功課。
「媽媽式的關心」起了作用。學生不但愈來愈守規矩,也與她愈來愈親近。學期結束時,她收到許多感謝小禮物。有小束野花,自己做的卡片,還有小女生錄了一整捲自己的鋼琴練習曲,以表心意。
當焦點還放在「如何處理老師」的制度面時,如何即早發現、積極彌補孩子的心靈黑洞,應該有更優先及更具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