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放棄的傳統老宅,卻被老外拯救了過來

@ 2017-03-03

屬於我們的東西,

應該自己守護好。

……

- 陽朔 · 陽朔老宅院 -

小城君記憶里的老宅,沒有電,沒有現代設備,陰暗潮濕 …… 太多生活的不便,很多人都選擇搬離,住進城市的新式公寓和大樓。

Sponsored Links

就這樣,一棟棟老宅空蕩了下來,長時間沒有人居住,歲月侵蝕,逐漸走向消失 ...

而在夏棠村,一個也許不被遊客所熟稔的村落,來了一對德國夫婦卻花心思地挽救了一棟 400 多年的老宅。

無數來這裡的人,看到老宅的第一眼,腦中蹦出的只有一個詞 " 感動 ",你可以從這個老宅院裡看到一對普通外國夫妻花的心思。

有人說," 第一眼看到這裡,就被打動。它不是任何一個商業項目的室內設計師在設計作品,而是一對平凡的外國夫妻,用自己對中國老房子的喜愛和理解,一點一點改建出來的。"

馬里奧

" 其實說是改建也不全對,只是比改建少一點,比修繕多一點。完全改建,韻味就蕩然無存了。"

在這裡,甚至還可以看到牆面上百年時光留下的洞洞,還有蜘蛛、蜜蜂,做的窩。最原本的東西被保留了下來。

也因為這樣,很多中國人駐足於此,卻感嘆著" 這樣一棟老宅,慚愧的講,如果讓我們來改建,做不到這樣。"但偏偏這對德國夫妻,卻幫許多人找回了存在我們童年深處的那種,老宅的記憶。

Sponsored Links

老宅修舊如舊,依然保持著老房子的韻味,然而這一切竟然都是出自一對德國夫妻之手

2014 年中旬的時候,德國設計師馬里奧夫婦旅遊途中來到陽朔。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這棟老宅。

老宅坐落在距離陽朔縣城五公里,遇龍河邊的夏棠村。當時已經被廢棄了二十多年。

進村需要走過一條長長的水泥道,道路兩邊是大片的稻田,時不時可以看到當地的農民戴著斗笠,卷著褲腿,跟在牛的後面用梨子犁地。

稻田夏天一片綠油油,兩邊的饅頭山時不時有雲霧纏繞。駐足停留間不自覺地以為自己在仙境里,身邊一片安靜祥和。

老宅院的主體建築是一棟 400 多年和 250 多年的青磚古宅。最早由夏棠村出生的一位武狀元修建,後由村裡的地主居住。

Sponsored Links

對於常年居住在國外的馬里奧夫婦來說,很難見到這種中國古建築,稀有便更懂得珍惜。

第一次看著眼前的老宅,夫妻倆就都覺得,荒廢掉實在太可惜了。

那時候馬里奧的妻子已經是歐萊雅集團旗下兩個品牌總代理,兼德國百強化妝品公司 CEO。但第一次見到這個老宅,兩人便毫不猶豫的辭掉現有的工作,自己掏錢,一心修繕老宅。

然而,其實馬里奧並不是專業的室內設計師,老宅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古建築的修繕,對他們來挑戰慢慢取代了新鮮感。

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觀念的不同。馬里奧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夫人大學起就在德國生活,在他們的觀念里對待老舊的事物他們認為該怎樣,就應保持怎樣。

可到了中國農村,這裡住民的想法和他們有了很大的出入。觀念的磨合,努力適應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成了最緊急的事情。

Sponsored Links

修繕的時候,有好幾次,馬里奧和當地人產生了觀念上的碰撞。

老馬覺得新的東西都不要,儘可能古樸。但當地的裝修工人卻覺得,這個東西好,要加上去。

老馬不希望老宅有的東西,都是全新的東西。但對當地村民來說,幾十年前好不容易才搬出老宅,自然是越新的東西越好。

僵持不下,誰也說不通誰,最後好幾次裝修師傅弄上去的東西,馬里奧再自己一點一點的給弄下來。

工人們給屋頂上瓦片

在馬里奧眼裡,

保留原始面貌是修繕的本質。

就像這個門堂,保留原有的結構,

脫落的門板上,刷上一層新的漆。

修繕前的門堂

Sponsored Links

修繕後的門堂

還有這個老宅子裡的白牆,

原主人給它粉飾了一層水泥,

到了老馬手裡,

索性把白牆都剝掉了。

修繕前的牆面

修繕後的牆面

修繕木樑的時候,由於時代久遠,又是木質結構,有些木樑被白蟻侵蝕,只能換掉。但馬里奧堅持不變的是:老宅還是用木柱子,還是選擇木樑。

現在一進房間,還能聞到木頭的味道。

還是選用傳統的瓦片,

給屋頂鋪瓦片。

偶爾一隻野貓走過去,

屋頂還有瓦片的震動聲。

雖然有工人幫忙,但不放心的老馬還是時不時地爬上屋頂看看進度

因為老宅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陽朔農村的發展又比較落後,所以老宅本身沒有水沒有電。

馬里奧就找來了裝修工人,自己埋水管和電線,通水通電。

到了最後通上了電,

所有改造都完成後,

一個中式的老宅恍若重生,

門面、牆壁還是原先古舊的樣子,

院子裡稀稀疏疏的綠植,

另外還多了一個老馬小小的私信,

一個鑄鐵的黑色落選樓梯。

之前堆滿雜物根本沒法看的門堂,

現在成了乾淨明亮的大廳,

擺上一張桌子幾張沙發,

你別說,還真有幾分大戶人家的架勢。

大廳的後面有一個小型的書房,

雖然不大,不過在這個古老的村莊裡,

也算是一個不錯的休息的去處。

馬里奧自己做玻璃茶几,

夏棠村 80% 客人都是外國人。

很多來訪的客人會來這裡,

果然大家都會很喜歡老宅現在的樣子,

喝杯茶,看本書,一坐就是一下午。

修繕好的老宅一共有兩棟,但一開始,夫婦倆決定將其中一棟對外開放,總共 7 個房間。

兩個人都是生活節奏比較慢的人,喜歡慢悠悠的享受生活。不適應忙碌,所以店內一天最多只開放 4 個房間。如果 4 個房間客滿了,其它房間就會關掉不賣。

這些事情都是隨著自己的喜好而定,沒必要活得那麼累。

守護了一座古宅,也因此在夏棠村這個地方居住了下來。

村裡還保留著原有的民風,家家戶戶要很熟絡,沒事兒的時候串串門,平常只要家裡有人,門都要敞開著。

但馬里奧夫婦習慣了西方和城市裡的生活,基本沒事情,不喜歡打擾別人,也不喜歡被打擾。

一開始肯定會有很多不習慣。但後來發現,其實村裡的這種生活,才是中國最傳統、最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慢慢的也就習慣了。

村裡還像很多人小時候過得那種生活,夏天飯後家家戶戶都坐在外面和鄰居還有親戚聊天乘涼。

而這種生活在城市裡已經不可能了。但在這裡,大家還能找到童年深處的回憶。

也許再過個 20 年、30 年,這種最傳統的生活環境和方式,也終將消失。

越來越多的村裡人開始嚮往著現代的生活方式,即使他們以前小時候都是一起住在老宅里,雖然日子貧苦,但卻特別熱鬧。

後來大家把各自家的田填了,蓋了新房。

但馬里奧夫婦只是想著眼前的老宅沒了就可惜了。能拯救一個算一個。

當年的武魁牌匾保留著原樣

之前桂林一位大學教授來到這裡,看到老宅,非常感動。她說:" 最慚愧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卻都是外國人在幫我們保護。"

在陽朔本地,修復的比較好的幾個古宅,都是外國人改建的。" 但這些老宅都代表著我們本民族的歷史印記。"

老宅院是一間被 " 愛 " 著的民宿。即使馬里奧夫婦不告訴你,也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對外國夫妻用了整整 365 天的時間,花費的心血和時間。

修繕後的老宅恢復了它的原貌,就像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嫗重新回到了她 20 歲風華絕代的時候。

在這裡居住了兩年的馬里奧夫婦需要常回德國處理家中事情,老宅面臨著無人照管 ......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名叫 Jin 的中國姑娘出現了。" 這座老宅很接地氣,又有小隱隱於野的神秘。很接近我理想中的樣子。"

這個 90 後姑娘,立刻就決定,要接馬里奧夫婦的班,讓這座老宅院繼續保有著它的生氣,還在開始眾籌的平台上成功募集了修繕的資金。

" 我不知道這種美好還能保留多久,但至少在眼下,我們這裡還能感受的到。"" 我還能看到螢火蟲,晚上天氣好還能看到滿天星星,這在上海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400 年的時光並沒有被趕走,它們仍然靜靜的沉澱在這裡,輕聲細語的訴說著老宅院的故事 .......

以前我們總說,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文化,到是老外喜歡的迫切些。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珍惜、承擔了起來。

老祖宗的東西,

外國人看著好,去珍惜。

可自家的根,

最終還得要自家人守護,

才更為真切和實在。

圖片來源:Jin

福利分割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