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處罰老師。。。。。。。?

@ 2017-03-02

當訐譙龍高唱「老師不要打我的臉」的時候,你可能想像不到,現代的老師,到底承受多少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 還記得小時候,老師總是高高在上,不怒而威,一聲咳嗽,全班就不敢說話。 老師似乎也是萬事通,小從幫學生擦鼻涕,大至評論社會時事,事事都難不倒老師。 曾幾何時,老師變成大家都可以批評的箭靶。

日前,網路虛擬流行樂手訐譙龍的「老師不要打我的臉」歌詞,引發社會團體的抗議。 歌詞中描述,有個老師打了學生的臉,所以生下來的孩子沒屁眼。受到抨擊的業者表示,歌詞是為了探討學校的體罰問題,並無批評無肛症病患的意思。

從前,老師體罰學生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漸漸地,體罰學生變成禁條,甚至,在教學過程中許多無形的壓力,似乎反而在體罰老師。 今年5月底,台北市議員李彥秀發表了一項針對台北市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7%的教師面臨潛在性的憂鬱症危機,需要尋求專業機構或醫師協助。 調查結果令人驚訝,也引起各界不同的反應。台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處長高強華甚至認為,這份資料算是比較保守的,心理不適應的教師比例應該更高。全國教師會諮商輔導處處長楊益風則引用相關資料表示,一般人有憂鬱症傾向的比例約為6%至8%,教師的憂鬱症傾向甚至已經超過職業病關聯標準。 站在教師會的立場,希望能有機制協助不適應的老師抒解壓力,但家長卻有另一層憂慮。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菊英指出,一般職場上也會遇到情緒管理不佳的工作人,負面影響頂多波及同事;她擔心心理適應不佳的老師,會將負面情緒反應到成長中的學子身上。 另一方面,在經濟不景氣的環節下,看中老師在薪水、休假與福利的保障,仍然有許多人想要擠進老師這個圈子裡。 老師的飯碗越來越難捧,會考試的人不見得能勝任老師,在圈外的人或許也不能體會當老師的辛苦。究竟是社會給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還是老師本身不願改變自己,以致於不能適應社會期待? 資淺老師必須克服現實衝擊 老師工作壓力來源有許多,因著教學年資而有不同的困擾。年輕的老師,面臨的是經驗不足的問題。「新老師一定會有reality shock(受到現實震撼),」輔導實習老師有多年經驗的高強華表示。

曾在國中任教的鄭淑華表示,她實習那年就帶到所謂「後段班」,第一個月就曾有不想當老師的念頭。在台北縣毅學國中任教的黃翠鳳回想起剛開始教書前幾年的挫折時說道:「第一年會哭,第二年會掉兩、三滴眼淚,第三年以後就不會難過了。」她承認,前三年是最困難的,但帶完三年後,就會摸清楚學生的「步數」,以後就能夠駕輕就熟。 鄭淑華也肯定自己那一年的磨練,因為第一年就帶到最「牛」的班,往後帶班起來就輕鬆多了。她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出,由於當老師的人當學生時多半身處前段班,不熟悉與這樣的學生溝通,但後段班的學生有時不能用「理」就能溝通,必須動之以「情」。

校園裡習得的知識,永遠比不上從真實世界中學到的快。兩年前才從師大畢業,在國中任教的郭青蘭承認自己邊教邊學,必須不斷想很多教學方法。她也認為,新老師最大的困擾是欠缺經驗,這時候請教有經驗同事、專家或看書很重要。 資深老師容易職業倦怠 資淺老師有經驗不足的困擾,資深老師則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的症狀。 高強華就指出,不適應的老師若有轉業能力的就會轉業,如果快退休就等退休;而許多老師留職停薪、考研究所等,雖然是正向的轉化,都可能是對職業不滿意的徵兆,只是沒有人進一步分析背後的成因。

黃翠鳳便曾經面臨過這種困擾。師大英語系畢業的她雖然在專業與經驗上都頗能勝任,不過仍因為教材太過簡單且不斷重複,而產生倦怠,「對我而言產生倦怠的原因是教得太簡單,自己在大學裡學的似乎都用不上,」她說。這種在工作上無法突破的停滯感,讓黃翠鳳選擇出國進修。回國後,她也曾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但又因為很難在外面找到像現在這樣薪水、福利均有保障的工作而猶豫。

師大公訓系畢業的鄭淑華則在去年轉換跑道,從事保險業務。有些人剛開始對她的決定覺得驚訝,因為兩者的職業聲望似乎差距頗大。不過喜歡學習、求變化的鄭淑華換工作以後,朋友都看得到她的快樂與進步。 鄭淑華自認是個好奇寶寶,連當老師時也是到處走走碰碰,從導師、專任老師、到輔導訓育人員她都曾做過,而且大約兩年就換一所學校。3年前鄭淑華因為想幫孩子買保險,喜歡追根究底的她還買了保險教科書回來K,還主動到保險公司聽課,從此對保險產生興趣。 轉換跑道以後的她認為,雖然兩者月薪差不多,但保險業務工作給她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的自由性,並且能滿足她的學習慾望,是她入行的最大動力。 除了保險業對她的「拉力」,學校中也存在一些「推力」讓她走出來,對於教改執行方式的失望是其一。 九年一貫教改目標要求老師參與教材設計,對喜歡求新求變的鄭淑華原本是件好事,不過她卻發現,沒有相對足夠資源支持想要改變的老師,學校中某些老師更有不願配合的心態,都讓她對教改的效果懷疑。 見到也曾經和自己一樣懷有熱情理想的老師,教書多年後卻缺乏動力成長,讓她感慨之餘也不斷反省自己。「很悲哀,最需要不斷學習的人反而沒有在學習。有時並不是老師自身的問題,而是某些因素讓他們有志不得伸,而且所處的環境、周遭的人全都是這樣,也容易讓他們覺得理所當然,」鄭淑華分析。 「年紀愈大,適應力愈差,任何行業都一樣,」全國教師會楊益風為資深老師辯解。話雖如此,長久以來身處於封閉的學校環境裡,在一般職場上正值壯年打拚的年紀,在校園裡卻已經有許多老師喪失鬥志。

老師的壓力也與學校體制息息相關,通常私立學校老師又比公立學校老師面臨的壓力大。林老師原本在私立學校任教,進入公立學校後彷彿就像進入「天堂」,因為自己在教材、教學方法上都可以有更大的揮灑空間,「過去一年是我從事教育工作以來最快樂的一年,」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林老師開心地說。最近他更參與規劃該校的藝文展、畢業典禮而覺得興味十足,不像在私立學校中時常有綁手綁腳的束縛感。

社會對老師要求愈來愈多 隨著社會變遷,老師愈來愈難當,則是許多老師們普遍的想法。 首先,學生平日接受的刺激愈來愈多,老師們在教學上必須想更多的點子吸引學生注意。在小學一年級當實習老師的黃愷宜就舉數字1到10的教學為例,對大人來說再簡單也不過的東西,卻要花一個星期讓小朋友學會,而且如果依傳統照本宣科,小朋友15分鐘都坐不住,更會直接在臉上寫著「老師你好冷」的表情。所以黃愷宜便想出玩「數字大風吹」的遊戲,讓小朋友從遊戲中學會。 近年來,許多老師感受到,家長的要求似乎愈來愈多。

在台北地區任教二十多年的葉慶隆回憶自己剛開始當老師的第一年,帶全班六十幾個男生,照樣打罵管教,也不曾有家長抱怨過。他認為當老師最難的地方在於,要滿足班級中差異性極大學生、家長的不同需求。 「在台北生活不容易,家長常有兩種極端反應:一種是非常寶貝孩子,一種是完全不管孩子,」葉慶隆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老師就曾遇過家長不滿意孩子的操行分數過低,影響申請入學成果,而不斷打電話騷擾,甚至搬出各種社會資源威脅,要求改成績的情形。這位老師感嘆,一個平時還算熱心、具有碩士學歷的家長,竟為了孩子的升學,可以不講理、黑白不分。

楊益風也指出,從前老師與其他角色的關係是穩定的,而現代社會卻有更多家長干預學校、學生顛覆老師的現象,造成老師與其他的角色關係破裂,而老師角色一直被質疑,卻沒有獲得太多支持。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蕭慧英指出,家長的要求只會更多,不會減少,她呼籲老師們不需要逃避,必須正視與家長溝通的問題。葉慶隆便建議開學時就要舉辦親師座談,和家長溝通,彼此互相信任。 反過來說,隨著現代社會家長參與校園事務的情況增多,卻也是另一種幫助老師的機制。蕭慧英以自己的經驗表示,很多家長長久下來已和孩子的導師形成朋友關係,她也建議老師多和不同行業的家長作朋友,可以擴大自己的眼界。一位國中訓導主任則觀察,一些有智慧的老師經常舉辦親師聯誼,而且會利用家長力量協助班級經營;她表示,親師關係處理得好,學生自然一團和氣。

教改應傾聽基層老師的心聲 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政策,則是使得教師怨聲載道的主要原因。 高強華指出,這些年教改對老師造成的壓力愈來愈大,而老師們大多有批判的聲音在其中。他表示,當這些聲音沒有被聽到、瞭解時,變成一種竊竊私語,負面的情緒便在其中擴散。 外界很多人都認為,老師抗拒教改是因為自身不願改變。這個現象有部分正確,例如,一位老師提到參加九年一貫課程研討的經驗時指出:「每次研習時,總是會有一群人坐在後面一直講話,不管台上講師說些什麼。」

另一位老師則指出,政府推動九年一貫教改,卻沒有承諾更多支持與配套措施,造成很多中南部學校的老師都抱著看熱鬧的心理;而台北以外被點名的示範學校雖然拿到經費,多半也淪於做表面功夫,只要拿出看得見的成果來就好了。很多老師都認為,教改理念是好的,可是政府不需要下猛藥,說改就改。也有人看到大部分老師都沒有準備、或抗拒準備而上場而擔心著。

楊益風則拿他與全省各地老師接觸的經驗指出,台北地區以外的老師因為欠缺資訊而有兩種反應:一是沒有文化刺激,沒感覺;另一是不知所措感到更焦慮。他也表示,沒有老師不支持教改的方向,但教育政策不體貼老師,不懂課程的教育行政官員用的是行政評鑑的方法。 而學校行政有時不但不能輔助教學,教學有時還得遷就行政。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葉慶隆便指出,現在的行政命令很多,老師對於許多雜事、學生都是零拒絕。例如,前一陣子台北市教育局行公文給市內國中,要各國中擬定「願景」,一個月後要有包含文字、圖像等具體提案。許多行政人員質疑,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內要完成「願景」,表面功夫將遠大於實質效益。 雙管齊下抒解教學壓力 雖然也有人不認同老師的壓力比其他行業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師情緒管理的重要性遠高於其他行業,因為他們工作所面對的是成長中的青年學子。

要抒解老師的工作壓力,應該從內、外著手。 內在部分,高強華建議,在養成教育階段就應該鼓勵好奇、探險及樂觀等精神;其次,老師應該多和社會、家長互動,最好自己要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且隨時要有反省式思考與心理建設,檢視自己的成長軌跡。他也認為,同儕間的相互打氣很重要。楊益風則指出,當老師的人挫折容忍度要高,而且最好能有社會歷練再來當老師,會更能勝任。 外在部分,目前社會上專門針對老師的輔導機制少之又少,而心理不適應主動向精神科醫師求助的老師更是少。 台北市的教師研習中心雖然提供教師諮商、諮詢的專線電話,不過由於是官方、體制內的設計,很多老師擔心諮商時的隱私性,使用意願並不高。

楊益風認為,由教師會或民間團體設立諮商專線較為合適,而理想的狀況是在全省各地設立諮商輔導站與專線,多舉辦演講座談、提供諮詢服務。不過礙於經費問題,這個想法仍未落實。 從以前到現在,老師這個職業就肩負了比其他行業更高的社會責任與期待。但是老師也是人,也會犯錯,也會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給老師多一分瞭解與鼓勵,就能幫助老師心中的熱忱長久不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