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為何停止複製?就像定時鬧鐘?

@ 2017-02-28

端粒(Telomere)~細胞的生命時鐘-上

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生物科邱麗慧老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冠群助理教授責任編輯

端粒(telomere)與端粒酶(telomerase)的功能在於確保染色體DNA的完整複製,與預防分解。端粒的長度,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生物學的年齡標記,而端粒酶可以穩定端粒的長度,其活性與細胞衰老或癌細胞的抑制有關。

美國三位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蘿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傑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因解開其運作的機制而榮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本篇將就其發現之旅作一簡單要述。

早在1930年,穆勒(Hermann Joseph Muller,1946年諾貝爾獎得主)與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1983年諾貝爾獎得主)就發現真核細胞染色體DNA的末端有一段重複的序列,穆勒結合希臘文中的「尾端」telos以及「部分」meros組成telomere「端粒」這個名詞。當時僅知道:端粒的功能在於保護染色體末端結構的穩定性、避免染色體融合(end-to-end fusion),對於維持細胞生存及基因體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但是根據詹姆斯•華生(Jamse Watson)等人於1972年提出的「染色體末端複製問題」(end-replication problem)(圖一),端粒的長度會隨著DNA不完整的複製而漸趨減短。

在DNA合成酶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在進行DNA 複製時,DNA聚合酶只能從5端(5』)往3端(3』)的方向移動,於是分為連續的領先股(leading strand)及不連續的延遲股(lagging strand)。領先股可完整的複製到末端,但延遲股(lagging strand)在複製末期則會因為RNA引子(RNA primer)的移除,而造成 DNA 5端的空隙(gap),使得染色體末端端粒序列無法被複製。

於是DNA每複製一輪,末端都將損失一段約100~200bp的DNA- 片段。如果沒有補償機制,DNA在經過萬千代的複製後,終將不斷縮短甚至消失。隨著時間的演進,依端粒的長度判斷,許多單細胞生物應該早就絕種了。

請參閱 端粒(Telomere)~細胞的生命時鐘-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