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發奇想」把房子蓋瀑布上,結果竟成了世界建築的經典,簡直人間仙境...

@ 2017-02-28

「臨時抱佛腳」趕出來的設計圖,

一不小心卻成了經典

……

-設計關注流水別墅-

這棟房子,

與森林山澗為伴,

給你最大衝擊的是,

它就像蓋在瀑布之上,

原來房子,還可以這樣建!

春天的新綠,夏日的山泉,

秋天的繽紛,冬日的銀妝。

四季最美的風景,

盡收在小屋的窗前。

各類建築教科書都把它作為案例,

美國建築師協會,

更是排除一大堆高大上的建築,

把這麼一棟380平方米的房子,

選為二十世紀美國建築代表作NO.1,

這就是建築界經典中的經典——流水別墅。

然而,你能想像的到,

這棟如此經典的建築,

竟然是一個超級倔強的設計師

「臨時抱佛腳」兩個小時設計出來的?

說起這棟房子的設計師,

就是這位老頭——賴特。

隻堅持自己心中的完美,

一旦發火便如火山爆發。

在他身上還集中體現所有甲方最痛恨的毛病,

出圖慢、施工拖、還瘋狂超預算。

要是在國內,估計像他這種設計師大概沒地方混飯吃。但是他攤上了一個好甲方。

1935年,富商考夫曼便邀賴特為他設計一棟週末度假小屋,地點在賓州康那斯維爾市一處叫熊奔溪的地方。那兒有山有水,一泓瀑布從石壁披掛而下。

為了配合傲嬌的「乙方」,甲方算是做足了功課,提供的地形圖,細到每塊大石頭和6 英寸直徑以上的樹木都標記清楚。

足足等了半年,設計費都付了一大半,工地還是一堆草。設計圖紙?連個影都沒見著。

實在憋不住了,有一天考夫曼來電話說他途經賴特的工作室,還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就要到了,問不知道別墅的草圖畫好了沒有。

賴特在電話這頭異常平靜地告訴他:「草圖已經畫好了,你可以過來。」(其實那個時候,圖紙連一筆都沒畫。)

接下來的這兩小時,

成了賴特彪悍人生裡

最精彩的兩小時。

據他的學生後來回憶,

「他就像個做手術的主刀醫生一般,

我們不斷給他遞上各種工具——鉛筆、尺……」

兩個小時不到,

一張精確完美的設計圖躍然紙上。

不久,考夫曼的門鈴聲就響了。

看過方案,顯然很滿意,

笑咪咪地說,

「這個設計,不必更動任何地方!「

流水別墅就此孕育成形。

然而設計圖是讓甲方滿意了,「包工頭」卻不幹了,那是1935年,施工隊伍一看這設計嚇一跳,「這個真做不了!」還提出了38個意見。

結果這個設計師又「任性」了,一釐米都不準改,跟包工頭吵架數次,甚至以撤出合約,收回設計圖紙為要挾,結果考夫曼也沒有辦法,只能全部按照他的圖紙來施工。

這棟建築過去了80年,15萬人次參觀,卻依然完好無損。設計,有時候就需要一點偏執。

這棟建築實現了他的理念——有機建築,建築應與環境融為一體,在設計流水別墅時,依他的一貫作風,不單設計房子本身,連同周圍的森林一併考慮進去。

房子就好像天然生在在森林裡,

一伸手,

彷彿都能從陽台上,

採下一片樹葉來。

房子的下面,是一泓清泉,

山間歡快的溪水,

潺潺地流動。

進入二樓起居室,

房間的一面全是窗,

窗外是森林。

長沙發沿窗擺置,

在這裡開派對再合適不過。

到處都可見紅色。

沙發、壁爐、地毯。這是切諾基紅,

賴特一向最愛的顏色,

連他的私人座駕也是這種顏色。

混凝土石板一片片嵌入原有的自然山石之內,

有陽光的日子,

自然形成光影斑駁的灰空間,

有「土生土長」之感,

是賴特對其「有機建築」的最佳詮釋。

據說考夫曼曾委婉表示:

「賴特先生,我真的不太喜歡紅色。」

「沒關係,你遲早會習慣的。」

這個乙方,從來就是這麼霸氣。

從窗框到壁爐,從沙發到地毯,呼應著大扇玻璃窗,將室外大把大把的綠意延進屋裡來,暖暖的紅配上涼涼的綠,倒也相得益彰。

起居室的一角,

賴特刻意設計成業主最喜愛的位置:

上有天窗,人可以躺在屋子裡曬太陽,

聽瀑布奔流聲;低首可見溪流,

仰頭可觀天空。

而房子的前花園在哪?就在瀑布之上。

那些年,考夫曼一家人週末來到別墅度假,清早醒來,由起居室的石階拾級而下,通往溪流,然後跳入瀑布裡遊一圈,再回屋裡,放上一張幽揚的老唱片,在樂聲旋律中享用早餐。起居室的地板是大塊原石鋪成,從採石場挖來,未經切割琢磨,粗糙的紋路爬梳過石頭表面。

也許我們會津津樂道他兩個小時

設計出一個經典的傳奇,

但事實是,

其實這棟房子,

他在心裡醞釀了大半年,

甚至可以說是他的一輩子。

他是一個屬於鄉野的人,

祖父和父輩在威斯康新州的山谷中耕種土地,

對農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80歲的時候還在設計山野房子,

「」我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

在那塊土地上發展和創造美好的事物」。

這個固執倔強的老頭,

不喜歡設計那些「毫無人情味」的都市大樓,

流水別墅那塊場地他看了無數次,

苦思冥想,

卻遲遲不能下筆。

直到最後一刻,

所有的靈感和往日的回憶匯聚一處,

童年的小溪,心中的旋律,

黑暗中彷彿透過一道光。

才有了這經典的永恆。

美國有位著名的建築評論家保羅曾經說過:

「沙裡寧、菲利普、貝聿銘即使這些人全部加在一起,

也比不過賴特一個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