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敗論英雄 西楚霸王項羽雖敗猶榮

@ 2017-02-28

黃昏,烏江。血,與天邊的斜陽融為一體,將場景渲染的壯烈、悲觀。落日下,一代梟雄西楚霸王大義凜然的面對十萬敵軍,眼眸,儘是不屑,更有外人看不到的釋然:如果他一人的死,能換來江東父老免受征戰之苦,又何嘗不可……

古往文人墨客,多以成敗論英雄,最刻薄的莫過於辛棄疾:「不修仁政枉談兵,天道如何尚力爭。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罵了人不算,居然還懷疑人家作為一個男人的孔武,真是豈有此理。

而作為一介弱女子,易安的評介就公允多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讚揚項羽是個具有骨氣的熱血英雄,不肯過江東,是不想江東父老再次遭受生靈荼炭,更是以死謝罪江東父老。

一代天驕毛澤東賦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認為,項羽的失敗,是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沒有窮追猛打徹底打敗對手,婦人之仁,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一言中的,項羽的失敗——是不夠狠!

而英明一世,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周恩來總理認為:「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不難看出,敬愛的周總理對項羽的讚美溢於言表,不以失敗論英雄,再公正不過了。

我讚賞周恩來總理的觀點,不論成敗與否,西楚霸王是真正的英雄,本色英雄!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壓根就不是一個野心家,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一顰一笑,一喜一怒,都是發乎真情而無心機。孟子說:「眸子不能掩其惡。」若想探知一個人的內心,觀其眼睛就可以了。更何況項羽是重瞳子,他的心思都在臉上寫著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我想說,項羽與劉邦的爭霸,是獅子與狐狸的鬥爭,是君子與小人的鬥爭。

項羽光明磊落、大丈夫,鐵骨柔情,重情重義,雖然是腥風血雨,在刀尖行走,也隨時隨地將摯愛的虞姬帶在身邊,不離不棄。雖殺敵如麻,對自己的將士卻關愛備至,並親自為他們吮血敷傷甚至流淚不止。就算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生死攸關,將唯一的生路留給愛將鍾離昧與胯下的烏騅馬,自己卻單身面對數十萬強敵,無敵無畏。用苦酒悲歌為虞美人送行,營壘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營壘內,燭火昏沉,美人哀婉。

一杯濁酒,一曲悲歌,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一個從不流淚的漢子,哭了,淚流滿面——「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豪傑,發出了「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鳴,一幅英雄末路的畫面。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俠骨柔腸,情深意重,豪氣沖雲天,霸業千秋,卻從未泯滅對女性的脈脈溫情。

而劉邦陰險、喜歡耍陰謀玩手段。劉邦心狠手辣,在屢次征戰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女和女人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父親也可以任人宰割,還厚言要分一杯羹。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愛其義,更悲其義。在某種程度上說,項羽是亡在了義字上,最能顯示其義的莫過於最令後世扼腕的鴻門宴。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偉人就是偉人,看待問題總是那麼深刻。項羽,他內心太溫軟,建都徐州是因為他眷念故土,心心念念的是江東父老和跟著他長期征戰的勇士,那怕被人嘲笑為「沐猴而冠」。

在那場令後世扼腕的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掛出,而他偏偏顧念以前的兄弟之情,戰友之誼,認為:「互為戰友,故友相殺是為不義。英雄,應挑戰於疆場公平競爭,宴會謀殺則為恥辱」。

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屬漢國,鴻溝以東屬楚國。雙方官兵都為休戰喊萬歲。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放歸漢營,並守約退兵。而劉邦君臣認為這是滅楚良機,又一次背信棄義,毀約突襲楚軍。

就在項羽毫無防備返回彭城的半道上,讓劉布下十面埋伏。在這場具有戰略意義的戰鬥中,項羽慘敗,再次敗給了他的心胸忠厚,光明磊落。

他「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質,使他經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缺乏「陰謀」並容易「中計」,也使他面對政治上的奸詐之敵常作仁慈的磊落之夢,又以磊落之夢實施軍事之策,也鑄就了失敗的禍根。

掩卷沉思,想起正如有詩所云:霸氣震神州,凌雲志未酬。烏江夜若渡,兩漢不姓劉。

原創凱風文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