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樓萬事足》離譜觀點無謂理 但買樓可能是港人唯一「真理」!

@ 2017-02-27

《有樓萬事足》終於在本周五播放完畢,其中一名受訪者Seasun極多奇怪觀點,什麼「有樓有高潮」之類,離譜到人人罵,直接令電視節目未出街已成功宣傳!但是,你不得不承認,買樓置業,卻是不少人的人生目標,更加是不少港人認同的唯一「真理」。

尋找公敵

《有樓萬事足》這類型的真人show,和之前的《盛女愛作戰》、《求愛大作戰》、《沒有起跑線?》及《沒女大翻身》,都是出自同一個編導的作品,上一年的「贏在射精前」成為該年熱話,到今年「有樓有高潮」根本就是同一方程式,透過根本不現實的聲音,製造全人類都可以盡情責罵的公敵,同仇敵愾的心態,在社交媒介尤見成效,什麼政治議題都會有兩邊甚至多邊,但只要製造到一個「全人類公敵」,這樣就可以製造強大的輿論與後續的宣傳,成件事,就是需要尋找公敵!

只需要你繼續罵繼續看

很多八十後都不再看電視劇,當中的所謂忠奸鬧爭、家族情仇無聊之極,大家都早已厭倦,但是真人show有趣的地方是,發生的事件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而被罵的主角卻看似是真實得多,大家罵也罵得特別有力,但背後的操作,根本跟電視劇一樣,從前你祖輩對著電視罵的是「奸人堅」,今天你對著電視罵的,就是那幾名恨買樓恨到離譜的怪人。只要做到了繼續罵但又要繼續收看,節目就成功了,而你們的指罵,也一早在計算之內。所以你真的不認同的話,其實無視就好了,正如你無視那些老掉牙的電視劇一樣。

雖然,我們恨透這些扭曲了的買樓道理,根本誰也知道不合理。但是偏偏,節目卻是將不少港人心底認同的價值觀不斷強化至一個極端而已,本質上,大家心底里都認同某些價值,只不過是「唔駛咁盡呀下?」

扭曲的價值

是的,「買樓」幾乎是大部份香港人認同的唯一「真理」(但我絕不認同此真理)!「買樓唔怕蝕」、「買樓自住唔怕買」、「有樓就系人生勝利組」,種種說法不絕於耳,全都叫你勞動一生去為了買了。

現今樓價差不多至少10,000元一呎,隨隨便便也要400萬才可以上樓,即是說,根據全港打工仔的月入中位數1.48萬來計算,你需要不吃不喝不用22年才可以買樓。就算你月入三萬,都要不吃不喝11年才買到,其實有多少人有此能力呢?但是偏偏,問問身邊多少人,覺得要先買樓才可以結婚?結果,大家都不能早點結婚生子,年過三十多才終於買到樓,那時候還有心有力嗎?而且供樓的壓力,令你夠膽還多一筆開支嗎?最終,你看看,香港人最新新生嬰兒出生率是多少?對比起七八十年代,跌了超過一半!

當然,買不到樓,不是出生率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卻可以是遲婚、生活空間不足以至性生活空間不足的因素。但這是買樓本身的原罪嗎?當然不是,只是太多「買樓後才結婚」、「買樓後才去享受人生」諸如此類,「買樓」成為人生一個成功關口的指標出了問題而已。

扭曲的呎數

好的,400呎買不起,有100-200呎的「上車盤」,上到車就好了,沒有人理會這空間是否適合居住,是否值得花半生積蓄去奉獻,為的就是「上到車」、「買到樓」,沒有「求」,這些「供」理論上不會不停出現,但奇怪的是,這些樓盤甚至開始成為主流之一,更有不少節目為這些棺材式單位花盡心思裝修,但仍然不改床尾是「廚房」,更有開放式廁所的設計,這些怪異之極的「變通」,實在看得人心痛。但偏偏,市場說了算,我們如何極力指罵買樓的錯誤價值,卻敵不過事實的真相,多扭曲的買賣,仍然有供有求。其實真正的「公敵」,是什麼?

別扭曲選擇

本質上,買樓沒錯,亦是投資之道,只要是財政能力及承受風險的能力所及,也可以說是「WHY NOT?」

但是偏偏當整個香港的氣候都沒有給你真正的選擇之時,而我們亦在身體力行去接受這些價值觀之時,那些指罵其實顯得很蒼白無力 ,反正也不過是一星期為了搶收視的節目而已,無其他了。

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為自己的人生去衡量過,背後為的是什麼而已,是否要做樓奴如是,是否要做怪獸家長如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