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印度竟然又對中國海軍緊張了?美媒已看不下去道出實情

@ 2017-02-26

近期,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題為《印度洋地區戰略評估》的報告,分析認為中國武器裝備表現出日益強大的軍事實力,但目前並不能構成對印度洋地區的威脅,印度每逢與中國有關的競爭都會產生「習慣性緊張」情緒,而印度洋被印度視為「自家庭院」,在這裡印度可以容忍美國海空軍力量的存在,但絕不會允許中國艦艇存在。

近年來,中國海空力量的強大讓印度感到緊張,被其視為挑戰印度洋統治地位的巨大威脅。報告認為,「中國軍事基地」的港口至今尚未成為現實,印度對「珍珠鏈戰略」的擔心完全是無中生有。實際上,目前中國尚不具備維持海外基地運轉的能力。退一步說,即使這樣的「基地」存在,也將處於所在國的控制之下。報告稱,自2008年中國海軍艦艇500年來首次進入印度洋以後,印度就成為「驚弓之鳥」,將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視為「威脅」。

印度將中國當成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競爭對手」,完全是精神過度緊張,想當然地將中國視為對手。中國海空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展現出足夠的「藍水海軍」能力,已被東南亞諸國視為「潛在威脅」,比如中國近年來在印度洋等海域組織演習,加劇了東南亞諸國的擔憂。

數據顯示,泰國、新加坡等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購買、更新本國軍艦、飛機等武器系統,從而導致東南亞地區即將超越歐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海軍武器市場。在這些國家的採購清單上,反艦飛彈、無人機和潛艇成為「熱門商東南亞地區即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海軍武器採購市場,但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軍備競賽。這些國家充其量只是「積極的武器購買者」而已。它們購買武器並不是為了彼此競爭,「只是為自己採購一點安全感」。

新加坡防務與戰略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表示,「為強化這種感覺,東南亞國家的海軍在大肆採購裝備的同時,還增加了彼此間的合作,從而形成『抱成團』的態勢。在美國看來,印度洋地區並非「亞洲之軸」,因此並未在此地重點部署兵力,美國國防部前防長帕內塔曾指出,印度洋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要「依靠與盟友的合作」,同時還要「努力與中國建立並發展強有力的關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