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出身於最底層,對於民間百姓的疾苦有著切身的感受。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用了畢生的心血來鞏固自己的江山社稷。為此,他採取了中國歷史上最嚴厲的措施來懲貪。
奉行「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原則的朱元璋,對於貪腐是零容忍的。
在朱元璋統治的明朝初期,殺貪的起點是60兩,由於殺的過多,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江浙、兩廣等多省都找不出一個能做到任期結束的官吏。
為了解決官吏不足的問題,朱元璋又設國子監,大力培養年輕學子,並親自鼓勵他們要不為私利所動。然而令朱元璋震怒的是,這些走出國子監的大明監生剛一踏入官場,立刻開始了接受宴請收受賄銀,朱元璋一氣之下殺了141人。
但就是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明朝的貪腐還是沒有絕跡,錦衣衛從各地報上來的案子每天都堆滿了朱元璋的案頭。
痛定思痛的朱元璋親自編寫了一本名叫《大誥》的書,將歷年懲辦的大案要案彙編成冊,並附上自己苦口婆心的勸說,希望能扭轉風氣,警示上到六部督撫、下到州縣主簿的大明各級官吏。
雖然朱元璋用一生的心血去做懲貪這件事,但明朝卻是越反越腐。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僅從京城中就起獲數千萬兩白銀。
而明朝最終也以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被載入史冊。清朝作為革故鼎新的替代者,顯然也沒有完成這項任務,甚至還出現了和珅這樣的超級巨貪。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明清兩朝只有不貪的官吏,但沒有不貪的衙門。
當然,有一個地方例外。
這個地方就是總稅務司,也就是我們所俗稱的海關。當時的清朝海關分舊關和洋關,舊關管理國內貿易,由清朝直轄;而洋關管理國際貿易,管理者是英國人,名叫羅伯特·赫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鴉片戰爭後,清朝簽訂《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導致了海關管理權喪失。
然而挺諷刺的是,舊關依舊貪腐盛行,而洋關卻高效廉潔。甚至同樣是中國雇員,在舊關工作就個個貪腐,但在洋關卻能廉潔自守。由於總稅務司的廉潔高效,甚至被稱為「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蹟之一」。
不過,總稅務司的廉潔,目的可不是為了服務中國人,而是幫助列強更隱蔽的盤剝清朝。正是因為操控海關就能操控在華利益,所以列強都在瞄著這個位置。身為英國人的赫德,自然不會讓總稅務司出現任何醜聞。
這種獨特的歷史背景,也就造就出總稅務司這樣一個由外國人管理的中國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