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國城
在與我們相鄰的印度的第三大城市,生活著一群低調內斂的華人後裔,他們來這裡的歷史已經有上百年,作為華夏兒女,他們也十分自豪與我們中國今時今日的發展,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中國後裔,又有著怎樣的滄海桑田,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在當今時代,我們中國已經是儼然一個大國。如今這個時代,我們華人在世界各地都是風生水起紅紅火火,但是在一個地方卻是悄無聲息默默無聞,這就是今天的印度。這裡可能會有人問,印度難道也有華人?史者日記確定回答,不僅有,而且還有很多。
印度中國城
在今天印度的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郊外的一個叫做塔壩村的地方,就生活著整整幾千個華人,這裡也被當地的印度人稱之為中國城。在近百年來,中國人中有無數人選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中有一群充滿希望的人們就來到了印度這個和我們相隔不遠的亞洲鄰國。塔壩中國城表面雖然破舊,但是卻蘊藏著勃勃生機。這裡是印度最大的華人華僑聚居區,也是華人華僑社團最為集中的地方。
這裡街道狹窄,路面年久失修。不時有印人拉著滿裝生牛皮的排子車緩緩而過。路上見到的印人多,華人少,連販賣東西的小販也幾乎是清一色的印度人,只有不時映入眼帘的「熱鍋餐廳廳」、「永生皮廠」、「北京飯店」等中文招牌,才使你真正意識到,這就是加爾各答塔壩中國城。
雖然中印兩國的人們之間常有往來,但是中國人來到印度定居的歷史並不早,如果要追溯的話,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初期,在當時,還是我們中國的清朝時期,但是在沿海地區,已經有了出海做生意的萌芽,相傳19世紀初,一位姓熊的廣東人來到塔壩開設皮廠,隨後大批廣東梅縣人陸續到這裡落腳生根。這便是第一批來到印度定居的中國人。
印度中國城
歷經這麼多年的發展,雖然他們的聲音已經是完全的印度腔調,吃的也是印度流行的咖喱飯,但是從他們的面容和膚色,我們還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們就是中國人。這些印度華人中,時間似乎還停滯在民國時期。他們讀的書還是民國時的課本,認識的中國字也是那時的繁體字,接受的傳統文化也是那個時期的。會館中懸掛的,是民國孫中山先生和印度「聖雄」甘地的畫像。在華人的會館中,還供奉著中國特色的關帝觀音等,具有著很深刻的中華氣息。
這裡的華人不像世界各地的華人那樣高調,反而生活的十分平靜,甚至於除了那一點的堅持之外,剩下的已經完全融入了印度的生活之中,當他們行走在 印度人中間,用著印度的語言和禮節和印度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理由不相信他們就是印度人。這裡的印度人大多數都是平民,也不願意參與過多的政治活動,所以在印度的政壇,我們是看不到他們的身影的。最多的時候也只是上街擺擺小攤,開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店。
印度中國城
每年,都有不少中國人慕名而來,到這個印度的中國城探望分別已久的華裔同胞,聽聞中國近幾年的突飛猛進,他們也是由衷得為自己的祖國高興。表示自己非常羨慕中國的迅速發展,並深深的為祖國祝福。現在他們中有不少人已經開始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學中國文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後再一次回到這個偉大的國度。史者日記也為這群異國他鄉的同胞們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