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有很多風雲人物,也有很多奇葩皇帝。越是奇葩的皇帝,手下越是出有能力的人才。這些文官武將,像光華四溢的大明朝皇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要多耀眼就有多耀眼。如果少了他們,大明王朝就會流於平庸,缺乏作為。
朱厚熜是個奇葩皇帝,他做夢也沒想到皇位會落到他頭上。他登基後,就開始「做夢」,首先非要從大明門進,而不是東華門,他說他是天子,不是皇子。其次他要給他親生父親一個封號。長達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讓群臣怕了這位祖宗了。
不過朱厚熜胡鬧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在位的年代,戰爭特別多。南方的倭寇,北方的韃靼,好像約好了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從來沒有片刻安穩。
說到打仗,沒有幾個統治者不頭疼的,每年邊境百姓都死幾萬,當然韃靼也死幾萬。
北方是如此折磨,南方總該好一點吧?事實上,明朝主要指望東南沿海,但東南沿海倭寇太多,經常讓當年的稅收清零。明朝有點坐不住了。
嘉靖二十五年,倭患越鬧越凶,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越來越急,他發誓非滅了倭寇不可,但卻找不到平倭寇的人才。
有人說,明朝軍隊不是很厲害嗎?怎麼還區區倭寇都剿殺不了?倭寇不是海盜這麼簡單,而且倭寇的「成員」也比較複雜,不僅有日本武士,日本浪人,還有東南沿海的一些海盜,還有當地大戶和官員撐腰,已經形成一個利益集團,打起來非常困難。
嘉靖年間,朱元璋發展起來的衛所軍制度已經腐朽沒落了,由於上層軍官貪污下級兵士的土地,搞得他們要麼賣身當奴隸,要麼無地可種,要麼逃亡流竄成社會安全隱患。勉強服役的都是老弱病殘,戰鬥力指望不上。
所以經常有全副武裝的明軍,被倭寇追得到處跑的慘狀發生。倭寇是很喜歡打仗的,也喜歡研究兵器,倭寇的刀工藝很好,比明朝的冷兵器好用得多,他們擅長變幻陣法,並善於使用「美人計」誘惑明軍。倭寇心眼很多,關鍵時候可以丟下金子讓明軍哄搶,自己趁機擊敗敵人。
但明軍畢竟是一支虎狼之師,雖然因為制度腐敗,軍隊曾短暫頹廢過,但很快就煥發了勃勃生機,在打仗過程中,也鍛鍊了一些名將。這些名將率領士兵浴血廝殺,也取得了不少戰績。
嘉靖四十五年,最後一股倭寇在越南被明軍斬殺,至此肆虐了大明二百多年的倭患,終於結束了。
在斬殺倭寇中出現過很多大將,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戚繼光,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不是戚繼光,而是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將才。他的名字叫譚綸。
譚綸是明朝幾個名將里唯一的文官,他就是戚繼光的上司,他的行政權力比較高。為什麼特別提到這個人,因為譚綸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明朝「文官帶兵」的現象的一個縮影。
「文官帶兵」是明朝中期一個穩定的制度,為的就是監督和彈壓武將的力量,以免他們反了。這個制度有好處,就是讓武將明白自己只是一個替朝廷看門的,而不是戰場的主宰,免除他們不切實際的夢想,壞處是武將越來越邊緣化,戰鬥力也不行。
文官對武官頗為使喚,讓武將們心懷怨恨,打起仗來更是陽奉陰違。
講到這裡我們想起了宋朝。宋朝也是文官壓著武官,宋朝的文臣地位高得不得了,幾乎每一個都能獲得帶兵機會。但明朝不是的,明朝的文官都是經過層層考核,才選拔出來的,明朝對於文官有一套極為成熟的選拔和培養流程。
譚綸就是經過嚴格的考驗,而坐上「總兵」的位置的。說起譚綸,他是嘉靖二十三年的進士,二十四歲考中進士,在清水衙門混日子。譚綸業餘愛好不多,就是愛研究軍事,畫一些圖紙什麼的。後來,上天果然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掌管全國各地的軍事資料,製作作戰方略。
別小看這個職務,它卻是文官通往帶兵路上的重要跳板,這個職務對於譚綸而言,是改變他命運的唯一的機會。
好在譚綸天生認真,也熱愛軍事,很快就把這些材料記在心裡。
嘉靖二十七年,譚綸得到一個消息,倭寇居然突破駐守南京城的精銳力量的包圍,一路殺到南京城下。大家都慌了,官員們瑟瑟發抖。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譚綸猛得站了起來,以最快的速度招募了五百多壯丁,發揮演講口才給他們灌點愛國雞湯,然後帶他們真刀實戰的開打。
其實大家都抱著悲憫的態度看著譚綸,都覺得他們回不來了,沒想到譚綸帶頭衝進倭寇隊伍,竟然把隊形沖成兩半,東砍西殺,竟然把倭寇給滅得差不多了。
這一戰,譚綸成了名,並且去台州赴任了。在台州時期,他收穫了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下屬「戚繼光」,這兩個人一個擅長練兵,一個精通軍事,珠聯璧合,堪稱大明延續國祚嶄新的希望。
戚繼光指出,明朝軍隊士氣低落,沒有積極性,指望這些人,只有兩個字:沒戲。
那怎麼辦呢?
練兵。
在練兵這件事上,譚綸是練過一支精銳之師的,而且屢屢戰勝倭寇,殺了不少日本人。但僅有一支軍隊,無法蕩平倭寇。戚繼光掌權後,決定訓練一千人的精銳力量,在譚綸的基礎上擴大明朝駐防的軍事實力。
戚繼光練兵,譚綸修築防禦措施,抵擋一撥一撥到來的倭患。經過幾年努力,他們終於練出了一支虎狼之師。兩人繼續合作,聯手殺了很多日本人。
他們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台州九戰。這場戰役明朝以少量的兵力,殺了倭寇上萬人。
台州九戰的輝煌戰果,令二人名揚天下,甚至還獲得了一個並稱綽號:譚戚。
台州戰役後浙江太平了,福建倒霉了,倭寇都跑到福建去了,戚繼光在福建疲於奔命,剿滅了不少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兩萬倭寇攻陷福建興化,於是譚綸再次出馬,以福建巡撫的身份坐鎮指揮。
譚綸臨危受命,對戚繼光,俞大猷不僅器重,而且巧妙周旋,精確部署安排。俞大猷精通水戰,斷倭寇後路,譚綸和戚繼光密切配合,倭寇又被斬殺兩萬多人。
至此,福建倭患,完全肅清。
要是說譚綸是殺倭寇最多的中國人,也算是實至名歸,畢竟戚繼光是在他的指揮下作戰的,而他坐鎮福建的那份擔當,也是戰爭能夠勝利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