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棄美國籍歸根 揭秘他真實目的

@ 2017-02-23

2月21日官媒發布消息,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與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得姚期智教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中科院學部歷史上首次有外籍院士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

這個消息本來是則好消息,因為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屬於泰斗級的科學家同時加入中國籍成為中科院院士,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雙喜臨門,這樣「國寶級」的科學家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當做寶貝來看,他們到哪裡都會受到高度歡迎。兩位泰斗級的華裔科學家同時歸根,這除了他們個人願望之外,更體現了我們國家現在的吸引力。而且,他們的行為能給國際上更多華裔科學家做了榜樣,未來必然會有更多華裔科學家加入中國國籍,成為真正的中國科學家。

楊振寧

然而,不幸的是,在網際網路這個公眾輿論平台上,大量網友對這一大好事好像不太買帳,各種冷嘲熱諷湧向了楊振寧教授。對此,占豪既感覺到意外也不意外。意外是因為,畢竟楊振寧作為華裔沒有做過什麼對國家不利的事,在過去些年反倒是為國家科學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不意外的是,基於過去些年民間輿論對楊振寧教授個人的看法,在這種時候突然爆發也能理解。

針對網上嘲諷楊振寧教授的輿論,占豪本不想多說什麼,但很多戰友發來私信問占豪對此的看法,所以這裡就談一談也好。

首先,對這種嘲諷的輿論占豪是表示「理解」的。此處所謂的「理解」並非認同,而是了解輿論產生的其來龍去脈,並對當前時代下網友心中的這種情緒表示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三個視角去剖析:

一、中國人的價值觀。

在中國人心目中,對於身居要位的人總會以「聖人」的標準去要求,所謂「有德者居之」是也。中國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思維邏輯?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古聖先賢都是這麼要求自己的,所謂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楊振寧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回國後中國政府、學術界都將其奉在了幾乎是神壇的位置,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在中國老百姓心裡,會有「你一個為美國奉獻畢生心血的美國人」在中國憑啥享受這樣的禮遇呢?你為國做了多大貢獻?這是其一。

如果只是上述,可能大家也只是稍有情緒,但隨著楊振寧教授為國出力,這種情緒會很快平復並轉為認可。然而,在上述情緒還未消失的情況下,另一件衝擊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事情將楊振寧教授推向了「惡名化」,那就是他和翁帆的婚事。

2004年11月5日,82歲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在北京訂婚,引發輿論驚詫。這事如果放在西方可能被傳為佳話,但在中國卻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相悖。在中國傳統價值觀里,你一個82歲的耄耋老人,都可以作人家姑娘的爺爺了,怎麼能娶人家呢?這不是要耽誤人家姑娘、占人家姑娘便宜嗎?這種情緒在媒體的熱炒下被放大,楊振寧教授自此陷入了巨大的公眾誤解中。

二、強烈對比下的不平衡。

在楊振寧教授身上,有太多的強烈對比,這些對比都勾起了公眾內心巨大的情緒不平衡。

與「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強烈對比:

他與「兩彈元勛」鄧稼先是同鄉、同學,兩家不但是世交,兩人更是最要好的朋友。在性格上,楊振寧機智靈巧,同學們稱他是「機靈鬼」。鄧稼先忠厚老實,綽號叫「鄧老憨」。讀書時,下課後楊振寧與鄧稼先幾乎形影不離。

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起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有成,一定報效祖國!兩個一起成長起來的卓越科學家,一個在1950年頂著壓力回國,在艱苦的條件下將畢生心血投入到了中國核武器的研究之中,由於核輻射對身體的傷害,鄧稼先62歲因癌症病逝,據說臨終前承受了巨大痛苦,很慘!與同窗好友鄧稼先形成鮮明對比,楊振寧教授將青春留給了美國,成了美國萬人矚目的科學家。與鄧稼先相比,公眾會認為兩個人為啥有那麼大的差別?當然,更大的區別是,為國做出卓越貢獻的鄧稼先早已逝世,而楊振寧教授則依然健在。人生最好時期奉獻給美國與年老歸國形成鮮明對比:

楊振寧教授在人生最黃金的時期都在美國做科研,退休後才真正歸國,這給公眾的印象是「回國養老」和博名。事實上,八九十歲的人了還有何名利可博?這個年齡取得如此成就的人,對名利往往會看得很淡。82歲楊振寧與28歲翁帆的強烈對比:

全世界人均壽命超過82歲的國家只有7個,中國人均壽命76歲,82歲在中國人的印象里已經是人近黃昏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楊振寧教授娶了28歲的翁帆,這個強烈對比太容易引發人心理的失衡。

三、時代的局限性。

1977年,楊振寧訪問蘭州大學

中國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但由於中國近代的特殊歷史因素,中國人在某些方面的容忍度依然是較低的。這不是中國人狹隘,而是時代決定的,畢竟中國有過百年凌辱的歷史和長期落後於人,這使得中國人更有民族情緒。譬如,剛改革開放之時,誰要是染黃頭髮肯定被罵假洋鬼子,但現在染什麼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就是殺馬特也不會感覺礙眼。再譬如,上世紀90年代中國桌球運動員何智麗改名小山智利代表日本隊出戰被普遍認為是「漢奸」行為,但今天當一些中國運動員再代表其他國家出戰時,好像已經見怪不怪了。占豪相信,如果楊振寧教授放棄美國籍的事情發生在10年後,對其嘲諷的聲音肯定要少很多很多。

楊振寧多次在蘭州大學講課(照片攝於1981年)

綜上,個人對一些公眾的情緒是理解的,但卻毫不認同。理由有三:

一 、中國最大的傳統價值觀是包容。

正所謂人無完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用聖人的標準去衡量,恐怕很難有幾個人讓人滿意。所以,當我們衡量別人是,除非大奸大惡,我們要多一些包容的心,正所謂有容乃大。

事實上,中華文化最大的特點正是包容。用什麼包容?用心包容。 楊振寧教授有做過對中國不利的事情嗎?顯然沒有。楊振寧教授的研究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了嗎?當然,他的研究成果為人類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客觀上說,他的科研成果同樣對中國有利。所以,他雖非聖人,但卻是一個為人類科學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他的學術成果襯得起他所得到的榮譽。

所以,他沒有為國做貢獻這種觀點顯然是有些不客觀的。更何況,自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返回祖國後,在過去的40多年裡,他為國家的科研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雖然對國家科研沒有奉獻青春,但的的確確在晚年為中國科研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至於楊振寧教授與翁帆的婚事,首先那是別人的私事,外人本就不應說三道四。更何況,兩人你情我願,並非誰強迫誰,外人應該祝福才對。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才讓楊振寧教授一直保持健康,並且持續為國家科研做貢獻。一件從個人視角看是你情我願的事,從國家視角是有利於國家科學發展的事,為何一定要用狹隘的世俗眼光去評判呢?

姚期智,被楊振寧私人邀請到清華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他在清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

一個在晚年為國家科學研究發展做出很大貢獻的人,一個重新找到了幸福的人,哪怕我們不給他們任何祝福,也不對其有任何讚賞,可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嘲諷他呢?現在已經21世紀了,我們的心胸是否應該更加博大與包容?在占豪看來,至少在科研上應該給楊教授掌聲,因為這掌聲不僅僅是給楊教授的,更是在鼓勵那些海外的科研工作者回國發展的。

二、我們不能用「民族英雄」的標準去套一個科學家。

很多人之所以對楊振寧教授有看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和「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對比。事實上,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這種對比是非常不太合適的。

鄧稼先是什麼人?他是為國家奉獻畢生心血的民族英雄,他這樣的英雄在中國近代鳳毛麟角,他為國家的強大做出了極其卓越的貢獻。所以,鄧稼先不僅僅是科學家,他是民族英雄。

我們能用民族英雄是框每一個科學家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如果以民族英雄的標準來衡量科學家,那合格的恐怕沒幾個人,我們不能因為我們有科學家是民族英雄就這麼要求其他人,兩者完全不具備可比性。如果用科學家的標準去衡量,楊振寧和鄧稼先或許不相伯仲,但如果從民族英雄的標準看,一個是英雄是一個普通科學家。看待楊振寧教授,我們應該用科學的視角去看,而不應用民族英雄的框框去框。脫開民族英雄這個框架,相信再看楊振寧教授我們會真實和客觀得多。我們當然應該為民族英雄喝彩,但我們也不應對卓越的科學家吝嗇掌聲,更何況還是一位在耄耋之年願意繼續為國效力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呢?

三、二十一世紀,我們應自信地放眼未來。

楊振寧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他之前沒有任何人曾經獲得過這個榮譽。雖然,相比原子彈爆炸,這個獎對中國的意義算不上太大,但在當時來說,這對增加華人科學家的信心是有巨大幫助的,對增加更多華人投入到科研中去是有幫助的。所以,我們要承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代意義。雖然,他是在美國拿的獎,但間接也是在為國做貢獻。

更何況,某種程度上說,楊振寧就是美國現代科學研究的「活化石」,他回國對中國科學研究的體系建設有巨大意義,他能把他在美國這個科學最發達的過度所積累的科研經驗、對科學體系的理解傳授給中國科學界,這能大大提升我國的科學研究效率。更何況,他還是相關領域的頂級科學家,他的引導一定會幫助中國在他研究的領域獲得大發展。

二十一世的中國要發展,不但要自己培養人才,也要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華人和外國人到中國發展才能更快地推動中國發展。在科學領域,中國在很多方面還落後於西方,此時中國更應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吸引海外人才。政府近些年來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制定的嗎?而楊振寧教授恰恰也是在做這樣的工作,包括姚期智教授在內的多位頂尖科學家都是在他的影響和引薦下回國的。而這一次重歸中國籍,一定會刺激不少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發展。

現在已經二十一世紀了,我們應該有包容世界的胸懷,我們更應該有放眼未來的思想。對於卓越的人才,只要願意為國做貢獻我們都應鼓掌歡迎。這應該是一個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大國心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