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近日披露,中國擁有了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就能癱瘓對手坦克集群、擊落空中戰機甚至摧毀整支艦隊的「微波殺手」。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已經在這個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有了自己的「撒手鐧」?
第一軍情作者:滄海觀瀾
美國超級碗比賽前不久打響。冠軍是誰觀瀾沒太注意,倒是被中場休息時Lady Gaga 的勁歌熱舞驚到了,特別是Gaga背後300架無人機搭成的「星海」背景——這些無人機來自英特爾公司,據介紹,利用英特爾現有技術,1個人可以最多控制10000架無人機,組成機群,發送命令,監管無人機狀態。
無獨有偶,元宵節晚上,中國廣州用1000架無人機組成編隊,創作出一幅幅光影佳作,點亮了「小蠻腰」附近的夜空。
軍事家說,一項科學技術只要有軍事用途,必將會被應用於戰爭。無論是無人機編隊,還是「蜂群」戰術……這些剛剛在軍事專家和軍迷中間流傳的新玩意,或將改變未來戰爭的形態。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帝國主義列強卻用巨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的「大疆」如今占領了世界無人機市場,有人卻想用它扔來炸彈。
看著Lady Gaga背後的「星海」,有段歌聲仿佛迴蕩耳畔: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一、戰場上,「蜂群」能幹啥?
觀瀾認為,無人機「蜂群」在戰場上至少有4個方面的用途:
一是偵察。成百上千架無人機飛臨戰區上空,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將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衛星和偵察機。憑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可使每架無人機獲取的圖像信息組合起來,形成類似「昆蟲複眼」結構,獲取戰場環境全息地理圖像、電磁頻譜環境,完成戰場精確建模。
二是通信。無人機「蜂群」能夠組成動態通信網絡,由於在「蜂群」中沒有指揮官、沒有關鍵節點,每架無人機的角色都一樣,「蜂群」整體上可以作為一個通信基站,每架無人機也可以單獨作為一個基站,即便受�%0攻擊,損失掉一部分無人機,不僅成本極低,也不會造成通信中%Ev��。
三是攻擊。一架小型無人機加裝上幾十克炸藥就是一枚靈巧的空中炸彈,足以摧毀一部汽車、一間辦公室或者某個特定人物,還可以控制「蜂群」中的小型無人機鑽進對手戰鬥機的進氣道,將對手戰機「擊落」,這情形就像孫悟空鑽進了牛魔王的肚子中。如果成百上千架小型無人機襲來,想想鬧「蝗災」時的情形吧!
四是掩護。我們知道,衡量飛彈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是它的戰場生存能力,說白了就是通過隱身、機動、變軌、釋放誘餌等方式提高突防能力,以對抗反導武器。無論是誘騙還是掩護,這些活兒交給「蜂群」,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二、美軍「蜂群」,有何動向?
美軍一貫信奉「競爭出精品」的武器裝備發展路子。公開資料顯示,在「蜂群」技術研究領域,美軍至少有4個項目組正在同步實施:
1,「小精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牽頭實施「小精靈」項目,由通用公司研發一款重約300公斤的小型無人機,可由大型空中平台或「死神」無人機搭載發射,執行情報監視偵察、壓制防空系統、電磁戰、網絡戰和其他可拓展的任務。
2,「山鶉」。五角大樓戰略能力辦公室(SCO)研發的「山鶉」微型無人機,可以用3D印表機列印組裝,造價低廉,適合一次性使用。不久前網上一段視頻顯示,一架F-16戰鬥機發射了20架「山鶉」,它們在空中迅速組成編隊,顯示出極強的控制能力,適合對空中目標發動飽和攻擊,作戰成本優勢巨大。
3,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重點研究無人機之間的協同作戰,以及無人機與有人飛機之間的協同。美國空軍的研究報告稱,無人機集群自主協同飛行,能夠實施搜索與跟蹤、對地攻擊,而無人機與有人機結合形成的增強智能型「蜂群」,則能夠執行更加複雜的任務,比如,目標識別、戰場態勢評估、制空、跨平台聯合制導等。
4,海軍。美國海軍研究局(ONR)研發的一種多管發射裝置,可以每秒一架的速度發射上百架小型無人機。無人機群可執行巡飛、情報、吸引火力、通訊干擾等任務。美國海軍的無人機由雷神公司研製,成本控制在1萬美元,質量在6公斤左右,一次性使用,能夠搭載多種有效載荷。
三、敵人的「蜂群」來襲,中國怎麼破?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當「蜂群」技術大潮洶湧而來,中國仿佛顯得頗為淡定。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不聲不響的中國是否又掌握了某種不可描述的「大殺器。」
果然,前幾天英國的《每日星報》網站用《中國的「微波殺手」》這樣聳人聽聞的措辭,解讀了中國西北某研究所黃文華研究員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消息。報道稱,「中國科學家正在發展一種新的戰爭規則改變者,新的微波武器技術可以讓中國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癱瘓對手的坦克集群,擊落空中戰機甚至摧毀整支艦隊。」
不知道這是不是英國媒體又在幫著日本人炒作「中國威脅論」,反正這報道十分唬人。
觀瀾君查閱國內相關報道發現,關於黃文華獲獎項目的消息大多語焉不詳。
2017年1月12日,江西宜豐地方政府網站發布了一篇採訪,黃文華說:「這個項目是我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歷經18年的艱苦努力,獲得的一個科技成果,這個成果在2010年演習實驗後,又歷經了6年的時間進行應用,升華提高,到2016年才獲得這麼一個榮耀,在國際上是首創的……」
1月19日,《宜春日報》官微發布了報道,文中寫到:2010年11月18日,在西北茫茫大漠中,當定向能技術領域的一項科研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的一剎那,一群平日裡不善言辭的理工男激動萬分,熱淚盈眶,有的緊緊相擁,久久不願意分開……
察網綜合多家媒體報道,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黃文華及其團隊獲獎項目是高功率微波反導系統,這一系統在2010年11月18日在中國西北某地進行了打靶試驗並取得成功……
單位與地點前面用「某」字,便有了一絲神秘色彩。這是否意味著,習慣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的中國,已經在這個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有了自己的「撒手鐧」?
有人或許會說,不就是個微波嗎!何必故弄玄虛、遮遮掩掩?誰家還買不起個微波爐嗎?
觀瀾君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列位網友:微波爐肯定干不掉無人機,但微波武器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