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最堵塞城市,中國未上榜,冠亞季軍誰都料想不到!

@ 2017-02-22

據中新網21日消息,外媒報道,美國交通數據分析公司Inrix發布2016年全球交通擁堵情況排名榜,洛杉磯以人均104個小時位居第一,莫斯科位居第二。調查顯示,2016年,洛杉磯司機平均在堵車中度過104個小時,莫斯科司機則為91個小時,紐約是89個小時。第4、5名幾乎不分伯仲,美國聖弗朗西斯科司機在路上平均堵83個小時,哥倫比亞波哥大80個小時。巴西聖保羅的司機平均在堵車中度過77個小時。

如果按國別來看,堵車最嚴重的是泰國,該國司機去年平均在堵車中浪費61個小時,哥倫比亞以47個小時名列第二。俄羅斯排名第4,司機年均有42個小時堵在路上。

媒體報道中指出,中國各大城市均未上榜。

城市裡私家車連年增多,車多了堵車自然就多。眼看一條條寬闊的馬路成為巨大的停車場,除了火爆型、抱怨型司機心急火燎或怨天尤人之外,也有心寬、幽默的司機族,苦中作樂,發明和創造了塞車文化。

近年來,[1] 段子廣為流行,一則改版自《大腕》台詞的「堵車段子版本」在司機之間流傳著,「塞車算什麼?您得研究有車族的心理,願意花兩個小時上班的車主兒,根本不在乎再多花兩個小時」。「什麼叫馬路天使您知道嗎?馬路天使就是,走什麼路都選最堵的,不選最快的。」而在堵車中創造一些「作品」,也成了人們在漫漫歸途中「解悶兒」的方式。

有心理專家認為,「[2] 文化」是百姓一種比較積極的自我保護方式。市民通過發送、傳播和收聽豐富多彩又智能幽默的「堵車文化」,不僅排解了自己的煩躁心情,同時也獲得了「不是我一人堵,比我堵得厲害的人有的是」的信息,使自我挫敗感大大降低。最重要的是,這種急躁情緒的及時排遣,有助於行車安全和社會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沈傑則認為,「堵車文化」是一種有意思的現象,它實際上凸顯了一種社會情緒。這是人們從貧困到富裕過程中的一個變奏的音符,是人們優越生活中的小調料。

不同國家的堵車反應

義大利:不停地按喇叭發泄心中的不滿。

奧地利;往往猛烈擊掌表示焦慮。

日本:拉長臉,待在車裡一聲不吭。

荷蘭:一般會用力跺腳表示已缺乏耐心。

盧森堡:會大扮鬼臉,互相對視。

英國:會默默找出一份報紙,一邊閱讀一邊等待。

中國:中國人是最有行動的,許多人會應沒耐心而扮起交警的角色,走出車參與指揮混亂的交通。

雖然交通擁堵是國家進步的體現,但交通堵塞中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社會進步中的矛盾,同時也能反映國民的真實心理想法。英國一直以來就有紳士風度之說,其實從對於堵車的反應就能看出,英國人其實是已經習慣了這種現象,因為他們發展比我們早(不是快),而中國才剛剛開始出現堵車現象幾十年,而且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時間是金錢的觀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所有才會反應這麼強烈。隨著中國的發展這些堵車現象會越來越少,同時人們也將漸漸習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