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號稱「天下第一陵」

@ 2017-02-21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古人去世後講究入土為安,因而留下了許多有名的古墓,比如各種皇陵和貴族大墓等等,裡面金銀珠寶、名貴字畫很多,引來許多不法分子「垂涎」。但是有這樣一座古墓,它存在了數千年,裡面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陪葬,無人對它有「非分之想」,但是自它存在以來,從古至今,引來了無數中國人的敬畏、崇拜。也正是因為這座陵墓的完好保存,使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找得到自己祖宗的國家。像韓國的始祖,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而西方國家的祖先,則連是誰都不知道。那這座古墓,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古墓,它有著怎樣的魅力呢,讓所有中國人都懷著同樣虔誠的情懷去祭拜它?

黃帝陵

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陝西黃帝陵是《史記》正史中記載的唯一一個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陵前的"黃帝手植柏"樹齡高達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見證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黃帝崩,葬橋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橋山巔的古柏中。

黃帝陵相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黃帝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中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腳印

凡是來黃陵縣謁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

下馬祭奠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

越過漢武仙台,登上橋山之巔,便是黃帝陵冢。陵冢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北面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冢為土冢,扁球狀,直徑為16米。土冢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台與圓冢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升天時,人們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再前原有一古碑,上書「古軒轅黃帝橋陵」,系陝西巡撫畢沅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碑石已佚失。

歷代碑石

側有一高大古柏,即「漢武掛甲柏」,枝葉茂盛。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餘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製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活動,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古史書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開始形成一種制度。黃帝陵園最早建於秦代。秦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一般庶民墳都稱作「墓」。漢代又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建立大漢後,漢朝初期就在橋山西麓建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至大曆七年,對軒轅廟進行了歷時二年重修擴建,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開寶二年,因沮河水連年侵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降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就是當今人們前來拜謁的軒轅廟。在之後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後直至當今,都對黃帝陵廟進行過多次修繕和擴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