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TVB最好看的劇集你追了麼?港版「虎媽貓爸」也很現實

@ 2017-02-21

這一季港劇沒有特別出彩的,不過正在熱播的親子劇《親親我好媽》收視口碑都不錯,值得追。

這部劇吸引我的不是米雪演江美儀的媽,而是家長和子女的高情商對話。

港劇只要遠離狗血段子,多抓抓生活小細節,還是挺溫暖。

江美儀這次飾演了一枚「香港虎媽」,兩個女兒,大女兒不是親生的,但一視同仁,恩威並施。

目前追了9集,這位虎媽的脾氣節奏我很喜歡,她懂得在情緒大爆炸的時候「急剎車」。

想想,教育子女的方法和領導對下屬有共通點。

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靠「逼迫」,有一定的壓迫,才能爆發小宇宙的潛能。生活習慣直接到工作習慣,三分鐘熱度很容易,要持續高溫就很難了。

大女兒被男生追,找來老爸冒充男友做擋箭牌。

被老媽發現後,看看這場茶杯小風暴如何平息?

下馬威是要做的,現在的家長特別緊張女兒。

還好虎媽旁邊總有一位貓爸,圓場之後,一切雨過天晴。

江美儀飾演的「虎媽」外剛內柔,她有占有欲,希望丈夫和女兒都聽命於自己,但很有原則和分寸。

比如聽完之後,她可以攤手說:說出來就好了。

當著女兒的面,不會讓丈夫下不了台。

回到臥室,再小懲大誡。

這又是一種智慧交流,懂得在子女面前給丈夫留面子,保持幽默感的交流。

家庭氛圍對子女的教育太重要了,白臉黑臉的搭配,靠默契,靠彼此之間的信任,這樣才能讓子女受用。

這樣的虎媽很有節奏感,該搖滾的時候搖滾,該抒情的時候抒情。

比如大女兒受了男生的氣,賭氣不吃飯。

老媽竟然讓女兒自己處理,她懂得什麼時候可以放權,大前提就是女兒反正也不會戀愛。

劇中的兩個女兒性格完全不同。

大女兒是乖乖女學霸路線,但也有自己的倔強。她很小的時候就偷偷知道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但也沒有出現心態失衡,打破了常規親子劇里的「心理修復」環節,這點值得肯定。有缺失的家庭,子女並沒有那麼脆弱或者扭曲。

大女兒的早戀CP線也挺加分的,劇中父母對於孩子早戀問題還是拿捏穩當,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並不干涉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不過劇中有早戀懷孕的女生個案還是蠻大膽的,未婚少女媽媽的話題確實也很現實。

小女兒比較鬼馬,雖然缺乏耐心,但自信心爆棚,懂得「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兩個女兒的素質教育做得很好,大女兒練芭蕾,小女兒擅長鋼琴和3D畫圖,和父母的「對手戲」確實不落俗套。

很喜歡這種鬥智斗勇的劇情,父母和子女相處都是「第一次」,不能說什麼策略都是滿分,實踐出真知,靠的都是真情。

現在很多父母都流行這種「軟硬搭配」,一個負責施壓,一個負責緩衝。

江美琪這次飾演的虎媽成功hold住方方面面,首先就是學校的「家教會」。

家長們組成了一個「家教會」,一方面監督學校教學,一方面幫助學校開展各類素質教育活動。

這也是劇中的重頭戲:家長們的各種攀比,家長圈也是一個名利場。

有把自己當女皇的家長,用毫無原則的寵溺來教育子女,當然更多的是腳踏實地的家長,這群家長鬥法也是看點十足。

比如會根據食堂剩飯情況,大家商議換供應商,讓學生吃得更好。

學校的測試試卷有爭議,老師也比較固執的情況下,家長要據理力爭。(香港的數學題還要懂英文語法,夠拼~)

虎媽出馬,也是為了追求考試公平。

數學老師依然固執,好在最後家長們堅持公平,平復了這次危機。

劇中對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也給予了不少抨擊。

比如校長常常指責教導主任立場不對,每次有風波危機,都是維護家長和學生的利益,學校的話語權都沒有了。

這種教學理念上的衝突很明顯,其中一位校長,包括上圖的數學教師,都帶負面人設,他們傾向「權威式教學」,以學校立場為優先。

想想已經是17年了,教育領域依然有很多矛盾點。自動腦補一部校園教育改革劇《校園先鋒》,這算內地教育題材劇中的創新之作。

這部劇目前豆瓣打分8.4,也算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永遠忘不了陳瑾飾演的南方老師,一頭大辮子,這是最經典溫柔的班主任形象。

潘粵明那時候還很青澀,劇中的校服太帥了。

《親親我好媽》中間的校園場景很好地展現了香港的素質教育。

一方面揭露了一批「浮誇派」家長的教育理念,用金錢和寵溺給子女傳輸「道德觀」,往往這類家庭和子女都是各種bug。劇中這位Princess Rebecca就是「公主病」,只知道用錢解決問題,教育的兒子也是負能量滿滿。

而以江美儀為代表的「勵志派」家長,則是從孩子的成長角度出發,開展各種有聲有色的課外活動。

比如科技節的「水火箭」,看完我也很想去做一個。

劇中很多的「課外活動」很豐富,這種劇情看著很減壓。

包括做「肥料」,也是強調親子互動,家長們有一顆「童心」,親自教育也會「柔」很多。

劇中把考試,課外活動融為一體,讓劇情生動豐富,同時也能看出家長和學生的「好勝心」。

「輸不輸得起」是困擾很多人一輩子的問題,而讀書階段的「各種排名戰」也是看家長和孩子的心態了。

《親親我好媽》里也勾勒了家長的一個江湖,蠻真實的。

劇中有一些不富裕的家長,江美儀也自稱是「中產的底層」,這幫家長展現了一種自強和樂觀的精神。教育子女,窮有窮養,富有富養,家長的心態直接影響到子女。

陳敏之飾演的教導主任也很有代表性。

她是單親媽媽,既是教導主任,又是自己兒子的老師。不過兒子很爭氣,跳級優才生。不過多重身份讓這對母子也是歷經小磨難,校長和部分家長質疑陳敏之包庇自己兒子,兒子也比較敏感,被同學欺負也是忍氣吞聲,不給媽媽添亂。

這部劇對弱勢群體的關注點還是挺不錯的,整個劇情導向還算正。

估計這部劇在香港收視人群也是鎖定了家長和學生,起師範教育作用。

劇中的另一位「虎媽」就是米雪。

雖然戲份不多,但這個grandma的角色很出彩。她是芭蕾舞界的名師,走的是正統的名媛路線,期待女兒嫁個高富帥,期待孫女們都走淑女路線,結果都不是。

米雪和大孫女的對手戲比較多,因為知道她不是女兒親生的,所以感情上會有些疏遠。比如很少夸孫女好,對她也是相當嚴苛。

但漸漸也被大孫女的毅力所打動,畢竟從她自身條件而言,芭蕾舞並不適合她。

江美儀為了讓母親認可女兒,也是付出了很多。兩代母女的故事線穿插,也是非常溫馨。

米雪和江美儀常常是「互慫」狀態,米雪的這個媽有點像《雙城生活》的那個清咖婆婆楊曼莉,從來都是優雅的,不服老的。

懂得平等交流的父母是睿智的,雖然現在很多家庭都流行棒槌教育,我也是棒槌教育出來的(小時候我媽真心是一枚「super虎媽」)。

棒槌教育有好有壞,好處就是能讓小孩子懂得約束自己,規範自己,是非觀強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怕影響小孩的心理或者思維模式,一旦從小被約束過重,不利於之後的發展,所以「棒槌」一定不要用力過猛。

我當年面對我媽的態度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小孩懂得自我調整,被適度「棒槌」一下並沒啥壞處,主要是我小時候蠻折騰的,很容易闖禍。

這部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平等的溝通」。

江美儀這個虎媽的處理方式很靈活,而子女的對應方式也很靈活,並不是傳統教育中「一物降一物」的套路,雙方都有溝通的主動權和空間。

而通過這一系列的「親子溝通」,真心覺得子女是父母最重要的客戶。

前幾天和好友吃飯聊天,他也談到自己對子女的教育問題,真心是「理性地抓狂」,不能隨意打罵,子女有問題,也要從問題源頭抓起,有策略有方法地去調整。比如對待功課,很多家長都知道中國的應試教育有bug,如果一味地死讀書,可能以後在職場的發展就會比較「僵硬」,他們還是很看重子女的「素質教育」。

比如和外界溝通,比如知識面的拓展......如何給子女定製計劃,但是也要讓他們欣然接受,這真的是最高級的「客戶溝通」了。

江美儀的氣場很不錯,想起當年和周潤發拍《百年潤發》廣告的清純模樣。

之後的《女人最痛》,《名媛望族》和《沖向雲霄2》里又有一種「御姐」氣場。

江美儀的嗓音偏低沉,用聲音控場,符合「虎媽」人設,劇中有展現她的英文,英文口音也真是迷人。

而且從當年亞視當家花旦(畢竟有《肥貓正傳》),再到TVB,從女N號到女二號,再到如今可以撐女主戲。

江美儀不信奉婚約,她說過:「以前覺得男人是要去遷就的,他說你不好,你就改到好為止,現在才明白,他覺得你不好其實是不懂得欣賞你,你何苦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兩個人不需要改變什麼都能夠相處得舒服,才是一段好的關係。」言談之間都是人生歷練後率真與睿智。

很喜歡她劇中的虎媽人設,和子女聊天,像大家長,也想一個大姐姐,威武而幽默。

她和米雪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頭,目前劇情進展到老公遇到「桃花陣」了,應該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睿智的媽媽挺美,也是挺偉大的。

追這部劇的時候,時不時也會腦補自己小時候的各種「快樂和不快樂」的事,為人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如今我們長大了,父母依然把我們當VI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