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中國「搶」的一個寶貝,卻讓日本成為「東亞第一強國」

@ 2017-02-16

近百年來,中國在世界上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向來自詡「天朝」的中國,在1840年的一聲炮響之後被轟開了關閉已久的國門。這場戰爭引起了許多文人志士的共鳴,看到列強們的堅船利炮,很多有志之士也明白清廷閉關鎖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很多文人志士就開始尋求救國的良策。

魏源就是其中的一個人。鴉片戰爭之後,魏源投筆從戎,加入了江蘇布政司和巡撫的幕僚,甚至親自審問英軍俘虜,希望通過這些找到救國圖強的辦法。他認為「欲治外夷者必先知夷情」,所以他廣交朋友,對待到過國外,了解外面世界的人更是積極結交。

1841年6月,已被革職的林則徐在鎮江與魏源見面,兩人「萬感蒼茫」,徹夜長談。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魏源編書的舉措獲得了主張「放眼看世界」的文人志士們的支持,很多將資料寄送給魏源,甚至有人將從被俘虜的英軍手中得到的地圖送給他。

1842年全書完稿,魏源在序言中寫到「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也是魏源這本書的目的。全書50多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放眼看世界的巨著。

魏源對自己的書抱有很大的期望,認為會有很多人閱讀它。但是讓魏源感到無奈的是,《海國圖志》在國內出版僅僅1000餘冊,很多人不屑於看這種「崇洋媚外」的書籍。甚至朝廷的頑固派贊成將這樣的書付之一炬。

1851年一艘中國船隻停靠在了長崎港,日本海軍在煤爐旁看到了三本書。這三本書本來就是當柴火燒的,但是日本海關搜到之後驚喜萬分。他們認為這就是天照大神送給他們的禮物。因為這本書讓他們很快的「了解」了世界,於是接下來幾年裡《海國圖志》不斷到達日本各地,在日本國內廣為流傳。

1854年2月,美國將軍佩里率艦隊抵達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此後,日本國內的仁人志士開始了救國圖強的道路。不久之後《海國圖志》到了日本維新派的手中,他們從《海國圖志》當中吸收了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進思想,並且一步步進行完善。積極學習西方科技,學習西方思想,實行民主制度。從1868年1月開始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憑藉先進的武器推倒了腐敗的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00年的統治。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布將江戶改稱東京,並定為日本首都。此後,以天皇睦仁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開始著手實行維新,推進變革,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辱,並一躍成為東亞第一強國。

半個世紀後,梁啟超先生在回顧這段明治維新的歷史時,曾這樣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海國圖志》所刺激」,最終完成了改革圖新大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