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長者跌倒.增強腳肌平衡力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如腳部關節會疼痛、骨質有疏鬆等問題,常令家中的長者莫名奇妙跌傷導致骨折,嚴重至「跌」出人命。為了預防家中長者跌倒,身為子女應對居家安全加以注意,鼓勵父母多做運動,增強腳力和平衡力,以避免意外發生。
(雪蘭莪12日訊)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如腳部關節會疼痛、骨質有疏鬆等問題,常令家中的長者莫名奇妙跌傷導致骨折,嚴重至「跌」出人命。為了預防家中長者跌倒,身為子女應對居家安全加以注意,鼓勵父母多做運動,增強腳力和平衡力,以避免意外發生。
長者因為跌倒造成的不幸,引起家人或兒女的重視。其實多年來,跌倒一直是健康的大敵,每年有幾萬人因為跌倒,人生從活跳跳變成黯淡黑白,令人不舍。足與足踝矯形外科專科醫生蔡毓彬(Chua Yeok Pin)表示:「長者頗容易跌倒,主要是因身體較弱、肌肉微弱、各種原因造成平衡力較差、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或問題所致。此外,帕金森症、腳部關節疼痛、骨質疏鬆症、內風濕關節炎導致腳踝不平均、視力模糊如患有白內障、耳水不平衡等問題,也有可能引起老人走路不平衡而容易跌倒。甚至有些藥物會導致長者容易產生昏厥,因此當一站起來就直接走路,暈厥之下容易跌倒。
他提醒大家可別小看長者跌倒問題,因為這種問題分分鐘會造成生命危險,甚至奪命。很多長者因為跌倒而骨折,通常會導致背後脊椎骨折、手腕或髖關節骨折。如果不慎撞及腦部造成腦出血,則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家屬、照護者都必須在家做好安全措施,注意長者健康,預防他們不小心跌倒。然而,身為子女也不應該因擔心長者跌倒而阻止他們外出,因這反而會造成他們與社會脫節,情緒從此變得越來越低落。
loading...
蔡毓彬(雪蘭莪)
足與足踝矯形外科專科
多數發生在夜尿時
他提及,根據研究顯示,長者跌倒很多時候都是發生在半夜到廁所夜尿,或許是因為視力較弱,加上燈光不足所致。為了配合長者夜間用廁的需求,居家或許要安裝可使用遙控器、感應器開關燈的設施,或是在床邊準備手電筒。
「地面雜亂的電線、散亂的雜物、不平坦或太滑的地面都有可能使長者不慎絆倒。建議把居家家具置放整齊、廁所安裝扶手、置放防滑墊,將有機會跌倒的風險減至最低。另外,還建議長者不要騎腳車出外,要是緊急煞車,腳踏地力氣不足容易失控跌倒。長者應該改用腳車健身器材。」
加強腳力及多攝取鈣質
蔡毓彬說道,預防跌倒問題,長者應該多運動增強腳力和加強平衡感,如打太極、游泳、尊巴、氣功、晨運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維持半個小時或以上;飲食上必須多攝取鈣質,加強骨骼,避免患上骨質疏鬆症。
「對於獨居長者,我建議不妨可以尋找職業治療師或復健中心的醫護人員上門觀察居家情況,看哪裡是需要增設扶手、斜道等防止跌倒的設施。出外行動不方便的話,最好就使用拐杖。」
他說,為了減低跌倒幾率、加強抓地力,長者在家可以穿平底的防滑鞋,大小必須合適,款式則以有踝帶為佳。出門也最好穿防滑的包鞋、運動鞋或帆布鞋。除了個人、居家做好防範措施,政府也應該規定公共場所或建築必須達到無障礙程度與友善的環境。
長者跌倒該不該扶?
蔡毓彬特別提醒,萬一長者不幸跌倒,先別扶他起來,第一時間應該先問對方有哪個身體部位感到疼痛。
他表示,若頸椎、脊椎疼痛,手腳部不能動,那就別移動他,否則可能會加劇嚴重性。家屬應該立即打電話求救,等救傷車到來為止。如果長者跌倒後不清醒,嘗試叫他的名字,若清醒後再詢問對方身體部位是否疼痛。
」若沒有部位疼痛,家屬可以面對面,把長者的雙手抱著自己的頸項,或是從旁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慢慢地扶起來坐下。」
保命又防跌5要
隨著年紀增長風險增加,及早預做防跌控管是有必要的。從現在開始你我都要做到「五要」以強化體能、改善環境、慢病控制,讓大家可以安穩幸福,享受活躍的老化人生。多做運動以強化下肢的肌力是防跌的第一要務。
1.下盤要有力
長者常常有腳軟現象,撐不住身體就跌坐下去,造成腿骨骨折、腕骨骨折,如果下盤有力就算不小心絆到腳,也能撐住或反彈回來,所以多做運動以強化下肢的肌力是防跌的第一要務。
2.筋骨要靈活
如果全身筋骨僵硬、調適能力不好,則一有動作變化,尤其是出其不意時,就會不容易反應過來,譬如跨一大步。所以多做伸展操以靈活筋骨,讓它變軟Q一些,也可減少跌倒的風險。
3.平衡要穩定
平衡感是防止跌倒很重要的因素,協調性也是。如果動作笨拙、舉止失衡很容易失去重心而跌倒,人體的平衡感要靠視覺、前庭覺、本體感覺來維持,視力不好、燈光昏暗、頭部姿勢、踩地軟硬等都有關。
loading...
所以多練重心轉移、單腳站立、跨步協調等都有助於預防跌倒。
4.環境要安全
居家環境非常重要。長者在家中跌倒比率最高,濕滑的浴室、凌亂的地面、不穩固的家具、昏暗或眩光的照明、還有階梯轉角等,都是容易跌倒的環境,必須特別小心。
5.用藥要注意
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尤其是降血壓藥、安眠藥、止痛藥、感冒藥、精神神經安定劑等,可能造成頭昏眼花、精神不濟、腳步沉重等副作用,一不注意就可能跌倒,要和醫生商量改善。
醫識力小叮嚀
1.最常發生跌倒地點:居家家具旁(23.7%)、浴室及淋浴間、廁所(12.3%)。
2.最常跌傷部位:下肢、頭部、上肢及髖骨。
3.長者跌倒最嚴重情況:手腕、髖關節或正跌坐時引起脊椎壓迫性骨折。
4.預防跌倒小秘訣:當從明暗環境轉換進到昏暗空間後,長者應先讓雙眼適應,在原地站穩閉眼3秒鐘,睜開眼後待視線穩定,再開始慢慢行走;另外,也可拿手機的手電筒輔助照亮前方路,必須定點拿著手機,切忌邊走邊拿,恐發生意外。
5.跌傷後處理:先觀察長者跌傷後意識是否清楚,如意識不清或嚴重疼痛難耐,應立即叫救護車送醫,切忌在尚未釐清原因前移動病人,恐二度傷害;若長者有意識可試著溝通,詢問跌倒原因並請他抬腿、抬手或轉頭看看,評估可能是哪個部位受傷,如無法自行爬起,也建議保持原樣由救護車送醫。
降低長者跌倒風險
環境危險因子:
1.浴廁乾濕分離、增加扶手與止滑。
2.準備小椅子讓長者坐著洗澡。
3.客廳電線與雜物收拾好。
loading...
訓練肌力與肌耐力:
1.健康的長者可游泳、跑步及登山,以保持肌力。
2.較衰弱的長者可出門走路,每天約半小時到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