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統考,還有幾里?最後一里,又在哪裡?政治人物「喊話」,「忽悠」華人社會 !
拉拉扯扯,磨蹭拖沓,承認統考之事,到底如何?2016年5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為巴生紅新月會主辦的「維護人權」義跑開幕,公開一個馬來西亞,萬事俱備,就剩最後一里路。
時光荏苒,倏忽接近300個日子就要過去。最後一里,又在哪裡?推算上來,過去一年,張盛聞每日所走的速度,還不及4公尺。如此施施而行,輕吞慢吐,什麼時候才可以走到認證的終點?
2017年2月4日,張盛聞改口不提最後一里了。《東方日報》的新聞說,他如今婉轉地表示,部門已將政府承認獨中統考的報告,呈交首相,希望內閣儘快討論明細云云。
人才流向海外
推敲此言,耐人尋味之處猶多。那麼,之前呢?之前是否不曾提交內閣議會?還是曾經提及,不及討論?或者已經討論,沒有白紙黑字的批示?不論何者為是,顯然承認統考之路,鈍刀慢剮,超過一里,迨無異議。
細讀張盛聞之言,當能領會乾坤所在了:「我當然歡迎新任首長(阿邦佐哈里)延續阿迪南開明的政策。根據砂州政府的立場,我想全國中央也是時候一樣承認統考。」可見中央的想法,和砂州的政令大相逕庭,迥然不同。
可是,這麼一來,是誰的損失?一間間國立大學,所失去的,不只是一批成績優異的新生。一旦手頭拮据的國庫,再不能一如既往地大手筆地攙扶,政府大專仍然不願意開放學額,怎麼增加本身的收益?
結果,人才、精英和專家,皆一一排隊流向海外。一箱箱的外匯也是:美金、歐元、英鎊、加幣、澳元、新幣、台幣……。可惜,國家投資的高等教育機構,始終視若無睹,繼續放任。
獨中統考的文憑價值,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獲得海外上百所知名大學的認可,事實勝於雄辯,政府的是否承認本來無關緊要,但國家能夠承認,肯定是「紅利」,今天獨中生的出路與升學不是問題,不能與40年前的困難重重相比擬。
董教總如果進行調查,或許可以瞭解到會有多少獨中畢業生選擇國立大學或將來有意從事公務員的意願。當教育的多元開放成為世界的大趨勢時,學術成就與學生表現才是決定其未來前途的關鍵。政府是否承認「一紙文憑」,只是尋求國家認同的「過場」,不承認並無礙他們的發展與出路。新加坡國立大學爭取優秀統考生的報讀,是其具有遠見的人才吸收計劃,本國馬來亞大學不接受而鄰國新大接受統考生,去看看世界大學排名,難道馬大會比新大強嗎?
政府放任國際學校
獨中的存在,是我國教育體制外的「怪胎」,對於國際學校,政府基本「放任」,其英語的媒介語不成為問題,但獨中標榜的華文華語,卻成為敏感的議題。華文教育與國家教育產生的「對立」,是政府骨子裡「單元文化教育」在作祟,還是馬來文主義的還魂,這裡華社可以深思。
今天,討論承認獨中統考的問題,離不開獨中的馬來文水平,歷史與地理是否符合國情。換言之,語文、歷史、地理是關鍵。
從技術層面而言,董總是否需要全面的更動其馬來文、歷史、地理的教學內容與課程大綱,以便符合政府的「橄欖枝」要求。
另一個問題是獨中如果全面根據政府的課綱,又要兼顧本身原定的課綱,學生是否能得心應手,還是最終「兩頭不到岸」。
董總在接待巫統領袖來訪時,儘量避免太多「表面的客套」,而應有一種態度,展現獨中課綱與政府課綱在同一個基礎上的比較,如果缺乏這樣精細的比對,任何的對話都將淪為「空洞的」與「不著邊際的」政治談話。
今天獨中的課本與政府中學的課本在內容及教學上誰更領先?
2016年香港教育局課本委員會就提出其優質課程要求,強調全面均衡發展學生不同層次的認知技能,例如搜集資料、記憶、掌握重點、組織、綜合、分析和創意等。其中在教與學的要點就涵蓋:按學生的能力及成長需要發展高階思維能力,例如分析、評鑑和判斷,而不僅是背誦和理解事實。
多設開放式的、不設既定答案的問題及提供進一步參考資料,以啟發學生深入探究,批判和創新的思考。
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例如鼓勵學生從不同來源自行搜尋資料。發展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讓學生分析、檢討和調控自己的思考過程,及策劃自己行動。
提供學習策略,可在簡介課本的指南或在學習活動中提出建議。
政客喊話大選造勢
獨中的課本與考試與政府中學的課程與考試任何的對話必須建基於學術層面的辯論、置疑、糾正,也才能在彼此課程編撰的優劣上見真章,才能以理服人。
如果雙方學術人員在這個基礎上的討論都還沒有踏出第一步,政治人物承認統考的「喊話」,只是在為大選造勢?而號稱承認統考「只有一里路」更像是在「忽悠」華人社會的「統考情結」罷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