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全球高鐵爭奪戰,一場血肉模糊的慘烈廝殺!

@ 2017-02-09

近年來,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都有意建高鐵,升級本國鐵路網,全球高鐵市場大有「井噴」的趨勢。

具有數百億美元市場潛力的東南亞地區,也因此成為中日兩國高鐵在全球範圍內激烈爭搶市場的重要「戰場」。中國和日本常常會為了一個項目而陷入血肉模糊的慘烈拼殺。

就在中日雙方為了新馬高鐵項目即將進入鏖戰之際,又迎來了新的戰場——據日媒報道,泰國與馬來西亞將建設連接兩國首都、總長度約1500公里的高鐵。

面對再次即將到來的激烈交鋒,中國高鐵的勝算幾何?

中日高鐵大比拼

自1964年開通以來,日本新幹線以歷史悠久、安全記錄優良而聞名世界,是高鐵界「開宗立派」的元老;而中國高鐵雖2008年才開通運營,卻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在短短几年裡發展成占據全球高鐵運營歷程65%的後起之秀。

一番對比下,咱們可以清楚看出中日高鐵的各自的優勢。

日本高鐵一直以技術領先、安全可靠馳騁於國際高鐵市場。相比之下,中國高鐵起步較晚,但發展極快,也因物美價廉的優勢給日本造成了巨大威脅。

這讓領先多年的日本高鐵行業倍感緊張,也激發起強烈的「競爭慾望」。在東南亞幾乎每一條競標的高鐵項目上,都能看到他們與中國血拚的身影。

為了取勝,日本方面常常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荒唐舉動。

中日高鐵血戰史

自前幾年中國高鐵橫空出世,在世界鐵路市場上大放異彩時,日本新幹線就開始不甘落後,逐漸脫離「小眾高冷」的調子,開始在海外市場兜售新幹線。

中日高鐵在全球高鐵項目建設項目上長達幾年的血戰史也就此拉開帷幕。

縱觀過往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中日雙方平分秋色,各有斬獲。但,雙方都並非勝者:中日雙方往往為了一口氣而做虧本生意。

目前正在爭奪新馬高鐵項目,日本官員鈴木基義就曾經放話:「日本雖然在向亞洲兜售新幹線,但即使零元中標也應該拿下訂單」。

雖然此話並不能當真,但明擺著這是衝著中國來的,透露出日本與中國血拚的決心。你還別說,為了中標,日本方面還真的做過這樣的事。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除了鮮為人知的2014年日本方面攪黃了中緬鐵路工程,最為大眾所熟悉的莫屬於中日努力近6年的印度高鐵事件了。

當年,日本在切入這條高鐵線路時,不僅走上層路線,還對印度的鐵道技術官僚上下其手,培養新幹線的粉絲。

早在2011年12月,日本就邀請印度鐵道部的12名技術官員前往日本參觀和培訓,直觀地、零距離地了解日本新幹線的運行、調度、車輛廠和維護等新幹線的關鍵部門。

兩周下來,印度技術官員大開眼界對日本技術的精湛、設備的優良、維護的到位發出嘖嘖的讚嘆聲,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中國強有力的斡旋下,日本極為害怕中國再次的橫刀奪愛。

為報中國搶走印尼高鐵項目的一箭之仇,日本最終放出大招——日本提供高鐵建設資金81%的貸款,約121億美元。貸款償還期限甚至長達50年,利息低至0.1%,幾乎是白用。同時,日本還與印度簽署了技術轉讓協議。

難道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只為中標的惡意競標還會有敵手嗎?

結果顯然易見,2015年12月12日,在付出近6年的努力之後,安倍與印度總理莫迪簽署價值150億美元的高鐵項目初步協議。

看似日本終於除了一口惡氣,但根據最新消息,日本要開始自食惡果了。

這條高鐵對日本而言的最大陷阱是高達121億美元81%的錢,期限50年,年息0.1%,基本是由日本變相送給印度使用。

其次是2023年建成這個陷阱。從日本國內的情況看,500公里6年時間建成幾乎沒有,印度又是一個慢吞吞搞建設的國家,工程爛尾的可能性極大。

看來安倍為了贏過中國,實在是絲毫沒有考慮過後果呀!

反觀中國,為中標似乎也吃過不少虧。

在印尼高鐵項目的激烈爭奪中,中國為贏得項目,提出了貸款利率為2%的優厚條件,獲得了最終的合同。然而,一旦項目運營期間經營不善,貸款回收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根據最新消息,目前更是因為土地拆遷、環境保護等因素被迫擱置。

無獨有偶,中國在泰國的「高鐵換大米」項目,因泰國前總理英拉下台後,軍政府操縱泰國憲法法院判決已獲國會通過的高鐵項目違憲,項目陷入僵局。

不可否認的是,在海外市場的高鐵項目上的過度競爭,造成了中日出現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非良性競爭現象。

這導致了許多海外高鐵項目出現了零和的博弈行為,甚至直接導致工程爛尾的情況出現。可見,很多時候儘管中標,但中日都並非勝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偷笑的只會是那些需要基建的國家。

「走出去」≠「零和博弈」

雖然,中國高鐵憑藉其引以為豪的效率、速度及成本優勢驚艷了世界,成為了中國的「新名片」。但事實上,中國高鐵的出海之路一直以來並不順暢。

經濟、技術門檻下,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市場遠非想像中廣闊,原本引以為豪的效率和成本優勢,常因「水土不服」而難以為繼。

中國與沙特政府簽署的城市輕軌項目,因工期的延誤,虧損人民幣41.53億元,其原因主要是中方對當地法規和習俗不了解,使得項目建造的人力成本翻番。

從這個虧損的案例,咱們不難看出,中國高鐵「出海」與中國企業「走出去」相似,始終面臨各國複雜的勞工、環保、宗教甚至文化的影響。

這是一個中國高鐵「走出去」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其次,「高鐵出海有戰略意義,不應該單純計算經濟帳」幾乎是業界共識。

中國鐵路在「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數都附有利率優惠的中國貸款。

眼下投資主體如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南車、北車集團等都是大型央企,在抑制不住投資衝動的同時,單一的融資來源事實上也把國內的高鐵債務危機延伸到海外。

因此,中國高鐵要想在海外市場提升競爭力,不僅要儘快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如何融合當地條件、因地制宜,然後實現共贏,畢竟「走出去」不是一個零和博弈行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