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沒能一統天下?毛主席兩語道破天機

@ 2017-02-09

聊到三國,我們腦海里會浮現許多三國人物。武藝無雙的呂布,白馬銀槍的趙雲等等,其中,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有三國第一智者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後,他先火燒博望坡,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第一重臣,前後六出祁山,希望能匡扶漢室,完成統一大業。然而,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但多次北伐中原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自己也病死五丈原。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厲害,卻沒能一統天下,反而蜀國最先滅國呢?其中原因,千百年來,議論不休。這裡,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原因一,街亭失守。因為馬謖的自大,街亭失守。本來蜀軍情勢大好,街亭慘敗使得蜀軍後路被斷,諸葛亮北伐計劃一下被打亂了。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街亭的失守,不僅意味著後路要被司馬懿切斷,同時好不容易打下的天水三郡也要放棄。最重要的是,街亭地理位置顯赫,按照諸葛亮所想,街亭如果保住了,這次北伐就算沒有成功,下次北伐難度就會輕鬆許多。相反,街亭失守了,下次北伐難度大大增加。原著中諸葛亮為了守住街亭,劉備臨終之言猶在耳邊,謹慎的諸葛亮還派了王平為副將,就是怕馬謖自大妄為,哪知道不幸言中。

原因二,劉禪無能。我們都知道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作為劉備的嫡長子,在劉備死後,劉禪當仁不讓的繼承了劉備皇帝之位。雖是劉備之子,但實在太過無能了。這點連劉備自己都知道,不然也不會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雖說是在敲打諸葛亮,但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劉禪的無能,畢竟知子莫若父嘛。劉禪即位後,最為拖諸葛亮後腿的一件事是他聽信司馬懿離間之言,竟然在諸葛亮北伐節節勝利之時,將諸葛亮召回,錯失一統三國的機會。

原因三,實力不濟。魏蜀吳三個國家裡,魏國最為強大,蜀國在劉備死後實力一落千丈。無論是從人口上還是從經濟軍事上,都抵不過魏國。雖然經過諸葛亮的治理,有所恢復,但還是弱小。諸葛亮北伐時,雖然步步為營,但無奈兵少將寡,補給不足。好不容易要打到長安了,街亭又失守了。最後一次北伐,本來諸葛亮一場大火可以將司馬懿父子成功燒死,可天不助蜀,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將大火澆滅,諸葛亮自己也抑鬱而亡。與其說像諸葛亮所說的天不助我,還不如說蜀國實力不濟。

隆中對

以上三點原因是筆者所覺得失敗之因。但畢竟跟諸葛亮自身無太大關係。在我們看法中,縱使諸葛亮智慧超群,但也能力有限。但是,我們偉大的軍事家,偉人毛主席跟我們看法不一樣,毛主席認為蜀國滅亡,諸葛亮應承擔很大責任,並用兩句話說明諸葛亮責任之因。

第一句話,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就是錯的。有人會說,《隆中對》千古流傳,怎麼會是錯的呢?按照諸葛亮想法,是蜀國占據荊州,益州兩地,然後與東吳聯合抗曹。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關羽慘死,荊州被奪,蜀吳聯盟破裂。為蜀國埋下亡國之因。

第二句話,諸葛亮兵力分散的想法錯誤。按照諸葛亮想法,是派一員上將駐守荊州,劉備自己駐守成都。諸葛亮自己從漢中出兵北伐魏國,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打魏國,令魏國首尾不能相顧。但諸葛亮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蜀國的兵力有限。這樣將蜀國兵力一分為三,是有很大風險的,諸葛亮卻並未想到此點。結果,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病死白帝城,使得蜀國兵力一落千丈。

毛主席對諸葛亮北伐失敗這樣評價: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短短兩語,雖評價不多,但卻道破了諸葛亮失敗天機。按毛主席所說,諸葛亮為何沒能統一天下,不是時運不濟,而是諸葛亮自身原因。毛主席評價可謂是發人深省,令人佩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