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慶祝正義戰勝邪惡 , 大寶森節黑風洞好熱鬧.....
大寶森節是印度淡米爾人的重要節日,奉獻給戰神。通常在Thai(音譯:泰)月,約是陽曆一月到二月間舉行慶祝。隨著印度人在全球的散居,現今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斯里蘭卡等淡米爾社群也都同樣慶祝。
這個節日是奉獻給印度教戰神Murugan(音譯:穆魯甘,但他有許多已存在的翻譯名字),是溼婆(Shiva)與雪山神女(Parvati)的兒子。穆魯甘又稱作室建陀、塞建陀、鳩摩羅等許多名字。並不如同大眾所想,大寶森節並非慶祝穆魯甘的生日,而是紀念母親雪山神女在這天送給他一支「矛」,他便以這支矛打敗魔王多羅迦與其軍隊。
穆魯甘又因此被視為溼婆光明與智慧的化身,在大寶森節期間,主要是慶祝正義戰勝邪惡,並且向神祇祈求光明與智慧的祝福。
關於穆魯甘出生的故事,據說是修煉有成的阿修羅多羅迦,因為感動天神而得到梵天的祝福,有了強大的力量。梵天曾經祝福他說,除了溼婆的兒子,誰也不能打敗你。
但當時溼婆由於喪妻而閉關,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子。多羅迦後來就率領軍隊進攻天界,大戰了上萬年,眾神請出雪山神女,希望由溼婆前妻轉世的她能再與溼婆結縭,甚至請出愛神迦摩(Kamadeva)引誘溼婆。經歷許多困難後,溼婆被雪山神女感動,與她生下兩個兒子,穆魯甘是次子。
連慶兩天
大寶森節的慶祝方式,總共是兩天,人們以黃色、橘色的花為穆魯甘獻祭,並且也身穿同樣色系的衣服。
其中一個獻祭的方式叫作「枷行」(Kavadi Attam),Kavadi這個字本身的意義是「體力上的負擔」,這個典故來自穆魯甘與伊敦邦(音譯:Idumban)的故事。
據說曾經溼婆創造了兩座山Shivagiri與Shaktigiri(兩個字的意思都指力量),交予一聖人要他去放置在南印度。聖人將兩座山放在一座森林後,就叫他的徒弟伊敦邦去扛來。
伊敦邦扛到南印度一個叫帕拉尼(Palani)的地方時,將兩座山放下稍作休息,沒想到之後卻再也扛不動。當時他請一位路過的青年幫忙,青年卻說那兩座山是他的,因此兩人為此扭打起來。
伊敦邦在過程中被打敗,死而復生,意識到原來這位青年是穆魯甘。之後穆魯甘就在這兩座山上閉關終生,現在帕拉尼這個地方有一座美輪美奐的穆魯甘廟建在山頂,伊敦邦的神龕則設在半山腰。
枷行即是用兩根半圓的木棒或是鐵棒,通常會裝飾黃色或橘色的花(是穆魯甘最喜歡的顏色),以雙肩負著走到穆魯甘廟的山頂。這是因為當時伊敦邦死而復生後,許願說若有誰雙肩背負Kavadi(代表這兩座山),到廟裡祭獻就會得到祝福,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為神廟站哨的特權。
矛枷行還願
枷行在這節慶裡也被當做「還願」的方式,例如一個人向神明祈求願望實現後,可能就以「矛枷行」作為抵償。
矛枷行是這個節慶中令人嘆為觀止的一幕,Vel是矛的意思,也就是穆魯甘當初收到的禮物,這些人會將矛刺穿自己的身體。大概的流程是通常要準備48天,包括嚴格條件的潔淨禮儀,在大寶森節前一天完全的禁食,之後用請自己信任的親友,以108根鐵條刺穿前胸、後背、臉頰、舌頭等,這是作為一個行動式的祭壇的意義。之後雙肩負上枷行,加上裝飾的孔雀羽毛、鮮花,印度神的畫像等,所有東西加起來可能有幾十公斤,然後走上穆魯甘廟獻祭。在過程中也有人會走過火堆,或是鞭打自己等,呈現一種出神的狀態。
另外也有一些信徒並沒有背負108根鐵條,但有人可能會單純用鐵條刺穿雙頰,為了提醒自己少言,潛心祭獻。由於這是一種出神狀態,矛枷行通常標榜著這些人都不感覺到痛,而且現場的血跡也幾乎看不見。
黑風洞好熱鬧
據說由於矛枷行的方式太怵目驚心,大寶森節曾經在印度本土被禁止一段時間,1930年後才慢慢由移居的社群將這些宗教節慶在本土復興。
新加坡的印度社群主要就是以這些年度節慶串連起來,並且所有的節慶都成為公開活動,也讓許多非印度教徒參與。大寶森節在新加坡的慶祝方式像車隊遊行一般,通常從小印度區Sri Srinivasa Perumal 廟開始,經過一番蜿蜒,遊行終點在Sri Thandayuthapani廟停下。
另一個著名的海外據點是馬來西亞的黑風洞。在大寶森節慶祝其間,信徒會準備一個載有穆魯甘神像的戰車,從吉隆坡步行而來,並且肩負著枷行爬上272層階梯到達山頂的穆魯甘廟,過程中也有行進的樂隊,並且大家會一面喊著「矛、矛、矛」,整個過程長達7或8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