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可謂是國共軍人的代表。兩人在抗戰時通力合作,英雄惜英雄,到了解放戰爭期間,卻又成為了敵手。淮海戰役期間,身為師長的李雲龍竟然親自帶領突擊隊深入敵後,想要在敵軍戰線崩潰之時,敲掉楚雲飛的指揮所,甚至幹掉楚雲飛。最終,兩人各自帶領的人馬迎頭相遇。楚雲飛被衝鋒鎗打成重傷,李雲龍則被迫擊炮差點炸死。這或許是整部劇中最有戲劇性,也最令人唏噓的一幕。
李雲龍和楚雲飛狹路相逢。兩人手中拿的都是司登衝鋒鎗
而李雲龍和他的手下朝楚雲飛猛烈掃射的衝鋒鎗,則是大名鼎鼎的英國司登式衝鋒鎗。這種武器作為道具,頻繁出現在中國的戰爭題材影視作品中。
司登衝鋒鎗是英國在二戰初期研發的輕型衝鋒鎗,從1942年開始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和布倫機槍、鍋蓋鋼盔一同成為了英國士兵(「湯米」)們的象徵。之所以要研發司登,主要是英國人覺得美製的湯姆森衝鋒鎗太貴、製造工藝太複雜,哪怕從美國引進生產線自製,數量也不能滿足使用。他們希望研發一種簡單、便宜可以大量生產的衝鋒鎗。
司登衝鋒鎗外形粗糙,製造簡單,每支造價僅需當時的9美元。從1942年到二戰結束,三年時間竟然製造了400萬支,極大提高了大英國協軍隊的火力。
司登衝鋒鎗最大的特點就是側面插入的彈匣。這主要是為了降低臥姿射擊時的火線高度,提高士兵的安全性。在持握方式上,側面握住彈匣也更加穩定。一戰期間德國的MP18伯格曼式衝鋒鎗、二戰後期日本研發的百式衝鋒鎗,也都基於上述理由採用了側面供彈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司登衝鋒鎗的彈匣竟然可以與對手德軍的MP40衝鋒鎗通用。無論是在外形還是發射子彈的型號上,兩者都是一致的。這一點特別受在敵後執行特殊任務的英軍特種部隊,以及被占領國的反抗軍的歡迎。德軍繳獲司登衝鋒鎗後,也會據為己用——在阿登戰役期間一張著名的照片中,搭乘在虎王坦克上的德國傘兵就挎著一支司登衝鋒鎗。
手持司登的英軍
司登衝鋒鎗重量輕,插上彈匣後全重也不過3千克,而且槍托可以摺疊,外形小巧。這點同樣是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的最愛。刺殺海德里希的行動中,刺客亮出來的就是一支藏在包內的司登衝鋒鎗。
從抗戰後期開始,駐印軍部隊開始接觸到司登衝鋒鎗——畢竟在緬甸戰區是和英國軍隊配合作戰。但其真正的在中國內部大規模出現,則要到解放戰爭期間了——便宜、廉價的司登衝鋒鎗被當做軍援,大量運到了國民黨軍隊手中。解放軍也通過戰爭大批繳獲了司登衝鋒鎗,甚至在抗美援朝期間仍然大量使用。最終被仿蘇聯的50式衝鋒鎗和54式衝鋒鎗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軍仍大量裝備英式的司登和恩菲爾德步槍,被我軍的56式槍族全面壓制,展現了戰後突擊步槍和半自動步槍對二戰衝鋒鎗不可辯駁的絕對優勢。
因為存量大,司登衝鋒鎗成為了國產戰爭劇最愛的道具槍。但令人無語的是,在抗戰甚至是紅軍長征題材的影片中,司登也頻頻「穿越」,令人瞬間出戲。
在中國最為常見的司登型號當屬司登MK2型。其特點是槍托採用簡單的鋼管彎曲而成,呈一個複雜的曲線。MK1型採用木質槍托,MK3的摺疊槍托外形和MK2有顯著不同,操縱舒適性更佳。
關於解放戰爭的經典影片《董存瑞》。主角手中的正是一把司登衝鋒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