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對自己曾經的海上超級艦隊無比驕傲。在其所謂的「十二大戰艦」中,扶桑級戰列艦或許是很有代表性的。
超無畏艦出現後,日本方面倍感壓力。其打造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更多用于海戰中搶占陣位的戰鬥,而真正在炮戰時代一錘定音的主角:裝載超級巨炮的強悍戰列艦,日本卻還沒有一艘。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從英國等西方國家學習到的最新造艦技術,日本人決定打造自己的國之利器。
扶桑級戰列艦就是其努力的最終成果。在當年,為了建造這級戰列艦,日本人可謂不惜重金,甚至算是動員全國。根據30年代其進行二次大改造後的最終報價,一艘扶桑級戰列艦的價錢超過了2.1億日元,約合現代的2300億日元之巨!這價錢在今天,甚至不亞於海上自衛隊打造的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
而扶桑級的名字也體現了日本人對其的希望,因為扶桑是古代日本的美稱——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恐怕只有後來的大和號了。扶桑號的姊妹艦:山城號,則是日本古代國名,也是其當年極其發達的地區,同樣名聲顯赫。
扶桑級戰列艦在改裝後的全重超過30000噸,擁有12門356毫米巨炮。
改造後的扶桑號。艦橋被人戲稱為「違章建築」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航母成為了海戰的主角,扶桑級這樣的慢速老式戰列艦根本夠不上參戰的機會。直到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時,日本已經陷入絕境,這兩艘巨艦才派上了用場。分配給他們的任務是自殺性的:與數艘驅逐艦和巡洋艦組成特別艦隊,從南側航線經過蘇里高海峽突入美軍在雷伊泰灣地區的登陸場。當然了,高層沒有說明的一層意思是:這個特別艦隊其實就是個誘餌,負責牽制美軍兵力,為主力從北側航線的突擊提供機會。
扶桑號和山城號在西村祥治的指揮下在10月24日夜來到了蘇里高海峽:這裡是美軍攔截的絕好場所。不過這位指揮官估計腦子有點一根筋,認為憑藉兩艘巨型戰艦足以突破任何阻攔,起碼能讓美軍損失慘重,連後續的援軍都不等,就直接殺入了海峽!
美國人可不打算和日本人打兩敗俱傷的炮戰,但航母又不在附近,飛機使不上勁。他們決定用魚雷艇和驅逐艦的密集突擊,以海量的魚雷搞定日軍!他們料定了日軍雷達技術落後,根本不可能在茫茫夜色中鎖定靈活的小艦。
美國驅逐艦
一開始,連續兩撥魚雷艇就高速完成了魚雷攻擊,但被日軍全部躲過。正當日本人洋洋得意之時,美國射魚雷的主力——10餘艘驅逐艦已經高速駛入了投雷航線,分兩次齊射了50多條魚雷!在狹窄的海峽內,這是不可能躲過去的。而之前魚雷艇的攻擊讓日軍陣型大亂,進一步加重了損失。
扶桑號戰列艦當即被3條魚雷命中,其中兩條結實地打在了彈藥庫上!1000多發大口徑炮彈在猛烈的爆炸中被瞬間引爆,3萬噸巨艦被內部的災難斬成了兩截,然後迅速沉沒。因為船沉得實在太快,1600餘名船員無一倖存!
山城號也被一條魚雷命中,航速銳減。日軍其他幾艘驅逐艦也在「魚雷海洋」中非死即殘。這個時候,真正的壓軸大戲登場了,美國人的巡洋艦和戰列艦隊緩緩出現,朝日軍這些殘兵敗將瘋狂地傾瀉炮彈。數艘驅逐艦則在主力的掩護下再次前突,用魚雷終結了山城號。
山城號的最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