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耗費巨資給父親修的陵墓:頗具帝王陵墓氣勢,卻是空墓一座

@ 2017-02-01

1928年6月4日清晨5時23分,一代梟雄張作霖乘坐火車在皇姑屯被炸重傷,在被送到瀋陽兩個小時後宣告死亡。

臨終之際,張作霖留下了最後一句話,「我受傷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張學良)快回奉天!」張作霖死後,出於多種因素的考慮大帥府秘不發喪。由於張作霖死的很突然,因此他的靈柩暫時停放在大帥府的東院五間房。

為了能給父親找一個風水寶地下葬,1928年秋張學良派出風水先生遍找東北三省,最終選擇了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鐵背山下的一塊台地。

不久之後,張學良和于鳳至來到此處,認為此處甚好,於是最終選擇在這裡修建父親的陵墓。地址選中之後,大帥府立即成立「大元帥林園工程處」,全權負責元帥林的建設事宜,1929年5月正式動工破土。

元帥林的修建時按照招標形式進行的,當時天津華信工程司中標,投資1400萬大洋,當時工期預計是三年內。而1400萬大洋則以大帥府自籌為主,各省酌力分攤的辦法解決。議定大帥府出資500萬、遼寧省400萬、吉林省200萬、黑龍江省200萬、熱河省100萬。

元帥林的建築特點是採取傳統式的中軸線延伸的規劃方案。全部建築由殿堂、園城和墓室三部分組成。由南向北垂直展開,組成統一建築格局。陵園在修建過程中,張學良還命人從北京圓明園等地運來了明清時刻。

然而就在元帥林竣工之際,「九一八事變」爆發,結果下葬張作霖靈柩事宜只能暫時放棄。大帥府被日軍占領後,張作霖的靈柩被移到小東邊門外的珠林寺里。

當時雖然元帥林的全部工程沒有結束,但是從建成的主體建築來看已經非常壯觀,整座陵園模仿瀋陽東陵的建築特點,頗有帝王陵寢的氣勢。

陵園坐北朝南,主要有方城、圓城、寶頂三部分組成。其中陵園南部為祭祀區,北部為墓葬區。其中祭祀區因1954年修建水庫,被劃分為淹沒區,1958年水庫蓄水前原有的陵門、牌樓、等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了,目前只有留下部分遺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曾要挾張學良如果答應與日本人合作,將把張作霖安葬在元帥林,但是張學良拒絕了。

1937年6月3日,張學良死後九年在張作霖舊部的努力下,張作霖的靈柩被送到遼寧錦州市石山鎮南驛馬坊村下葬,而規模很大的元帥林最終成為空墓一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