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主要的航天技術除了載重量幾十噸的大型運載火箭外,還有小型衛星和快速發射固體火箭。
中國在1月19日12點11分通過"快舟1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3顆小型衛星,這可是快舟小型火箭商業化以後的第一發,意義非常重大。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取得的優越成績引起了日本的嫉妒,為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日本展開了積極研發小型衛星和快發火箭的工作。
1月15日,日本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發射了一顆世界上最小的運載火箭,即SS-520型固體火箭,想藉此運送一顆3公斤重的超小型衛星到200公里的軌道上。但火箭在一二級分離後,第二級就和地面失去了聯繫,最後以發射失敗而告終。
許多媒體在報道中說日本的SS-520固體火箭只有電線桿一般大小,其實日本的航天技術沒有那麼爛。SS-520固體火箭是在探空火箭系統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原版是S-310,長7.1M,直徑為0.31M,重700公斤,最大的載荷力為50公斤。而中國的03式遠程火箭炮發射的300MM殺傷火箭彈長是7.3M,直徑為0.3M,起飛的重量為840公斤,戰鬥部則達到235公斤。可見日本2008年以前的探空火箭技術相比中國的遠程火箭炮來說實在是差多了。後來日本在S-310火箭的基礎上改進了S-520火箭,而這次發射的SS-520火箭,是日本在探空火箭基礎上研發的第三代產品。
SS-520火箭長9.65M,直徑為0.52M,重2.6T,最大載荷力為140公斤,雖然它比電線桿粗很多,但日本仍然稱它為世界上最小的運載火箭。其實日本最終的目標是想通過累積遠程固體飛彈的發射技術來提高中小型地對地飛彈的研發水平。
由於SS-520火箭的射程是800公里,若是採取拋物線彈道的話,就能突破到1200公里的射程了。140公斤的最大載荷力也許不能做什麼,但多枚進行飽和打擊時就能起一定的破壞力。而日本無疑是打著發展航天事業的口號來發展自己的火箭與飛彈技術。
日本的SS-520火箭有幾個核心的技術。一是它安裝了固體火箭的發動機,這能為日本今後進行更大火箭和飛彈的研發做好了準備工作。固體火箭的發動機的製備技術是一個重難點,推力越大,難度就越大。二是SS-520火箭採用了鈦合金、碳纖維復合材質和民用電子元器件,日本如果通過民用電子元器件就能完成單次的發射工作,那日本的軍工轉換潛力無疑是非常巨大的。三是SS-520的發射不需要特殊的場地,通過拖車自帶的發射架上的垂髮技術就能進行發射,日本這是在為將來研發機動發射做好了準備工作。
綜合來看,日本無疑是想通過研發精細化小火箭來實現他更大的目標。探空火箭和對地打擊火箭彈的載荷力不同,意義也會不同。中國的神鷹-400遠程火箭炮的火箭彈曾經被用於完成觀測颱風的工作,而日本的SS-520軍民兩用的意味無疑更重。日本將來還會有更多類似擦邊球的研究,希望各國能高度警惕日本的這些小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