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彈道飛彈活動監測向來是各大國戰略預警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和中國都相繼建立了立體的的彈道飛彈監測網絡,作為全球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自然也不願意落後。日前,俄國防工業內部人士向俄羅斯媒體透露,俄羅斯正在加速推進其於2015年開始建立的天基彈道飛彈預警衛星網絡,從今年開始,俄羅斯將陸續發射9顆監測衛星,預計2021年將建成總數為10顆的覆蓋全球的彈道飛彈預警衛星網絡。
圖註:天基彈道飛彈預警偵測衛星運行示意圖
事實上俄羅斯的天基彈道飛彈預警衛星網絡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建立了。1979年,蘇聯發射了一顆可用於實戰監測的彈道飛彈監測衛星「眼睛」,這是蘇/俄第一代彈道飛彈監測預警衛星,這顆預警衛星一直服役到了2002年。在「眼睛」預警衛星服役之後不久,蘇聯就開始著手發展第二代戰略預警衛星,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的彈道飛彈核潛艇服役了。監測從陸地發射的彈道飛彈和監測從海洋發射的彈道飛彈完全是兩碼事,海洋的雜波遠比陸地複雜,而早期發射的「眼睛」預警雷達主要針對的是陸地發射的彈道飛彈,因此,蘇聯開始在70年代末研製能針對潛射彈道飛彈的「眼睛1」預警衛星,「眼睛1」預警衛星搭載了一部大孔徑的望遠鏡,可以實現對陸地/海洋彈道飛彈發射時產生的尾焰的精準捕捉。1991年2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眼睛1」預警衛星,在此後的3年間,俄羅斯又相繼發射了2顆「眼睛1」預警衛星1996年,俄羅斯正式啟用了「眼睛1」預警衛星網絡,這些衛星截止2014年一直都在服役,目前這3顆衛星已經全部退役。
圖註:彈道飛彈發射全程示意圖,天基偵測衛星可以在助推起飛段發現通過飛彈尾焰的紅外信號判斷彈道飛彈的發射地點以及大致的落點
在「眼睛1」預警衛星退役之後,俄羅斯失去了彈道飛彈預警網絡的重要一環,在2014—2015年間,俄羅斯曾經面臨了一段時間的天基預警真空,也就相當於失去了對全球彈道飛彈活動信息的監測和預警能力,這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2015年9月,俄羅斯發射了一顆名為「凍原」的彈道飛彈預警衛星,這顆衛星就是俄羅斯要在2017—2021年之間建立的新一代彈道飛彈預警衛星網絡中的第一顆。
圖註:已經開始戰備執勤的俄羅斯「沃羅涅日DM」戰略預警雷達,該雷達的探測範圍可達6000公里
在「凍原」彈道飛彈預警衛星入軌之後,俄羅斯才算恢復了立體的彈道飛彈預警監測網絡。目前俄羅斯的彈道飛彈預警監測網絡主要由太空中的預警衛星和地面的「沃羅涅日」戰略預警雷達系統組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開始執行戰略值班的「沃羅涅日」預警雷達探測距離遠達6000公里,俄羅斯在其西部、南部和東部都部署了這種雷達,這也就意味著幾乎全球所有的彈道飛彈活動都在俄羅斯的監測範圍之內,等到2021年「凍原」預警衛星網絡建成之後,俄羅斯將擁有立體的彈道飛彈活動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