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權集中的政治體制中,皇帝,後宮、皇室貴族,外戚,大臣,甚至後宮的如太監宮女等都有可能牽涉到政治權力的角逐中,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死於非命,只有那些眼光長遠而獨到,智謀高超,行事機敏的人,才能在政治的旋渦之中化險為夷。
本文就講一下漢初時候的陳平,陳平這個人是個謀略家,其智與張良不相上下,漢朝建立之後,他身處劉邦與呂后兩大集團勢力鬥法之時,每每都能以高超的智謀和獨到的眼光化險為夷,悠遊於當時的權力鬥爭之外還收穫甚多。這裡重點講一下他的一件小事,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智慧。
漢朝建立之後,淮南王英布又造反,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擊敗叛軍英布回到長安,不過由於戰鬥時受到創傷,發作後病倒了,這時他又聽說燕王盧綰叛變,就派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去討伐。
樊噲帶軍出發後,有人對劉邦進讒言說:「大王認為樊噲忠心耿耿,但是他是呂后的妹夫,背後他跟呂后串通一氣,想等皇上百年之後圖謀不軌,到那時漢室的江山恐怕不保啊。皇上現在讓他去討伐叛亂,手握重兵,如果將來一旦他們一起發動叛亂,恐怕後果不堪設想,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劉邦此時年齡已大,對呂后干預朝政很不放心,現在聽說呂后又跟她妹夫樊噲串通一氣,立時覺得情況更嚴重了。況且樊噲雖然從前對他忠心耿耿,但他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如果他以後真的和呂后串通,那麼自己辛苦多年的基業可能就要改姓了,於是他決意臨陣換將,就與陳平計議此事。
陳平認為如果在軍中直接換掉樊噲,勢必引起樊噲的疑心,如果樊噲果真想要圖謀不軌臨時發動兵變,那麼後果將會十分嚴重,於是他對劉邦說,最好以皇帝的名義派陳平前往樊噲軍中傳詔,在車中暗載大將周勃,等到了軍營里,才宣布立斬樊噲,由周勃奪印代替。
此事定下來後,陳平又不敢去做,因為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所以一直猶豫,劉邦對此事一直放心不下,要陳平儘快地把樊噲的頭取來。陳平、周勃只好前去,路上陳平對周勃說:「取樊噲的頭不難,但是,處理好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啊,弄不好咱倆的性命將來都得搭上去。「
周勃聽了一驚,忙問為什麼?
陳平說:其一、樊噲是皇上的老部下了,當年對皇上忠心耿耿,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皇上心裡比誰都清楚,如今皇上因為疑心而派我們去殺掉樊噲,即使我們殺掉了樊噲,皇帝心中也未必高興,如果以後他反悔了,那肯定會在內心怪罪我們的。其二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如果我們二人除掉樊噲,她們姐妹二人必定會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最後很可能還是會歸罪於我們二人。
陳平一席話,說的周勃一身冷汗,一時沒了主張。
陳平又說:更可怕的是,如今陛下病重,也許不日歸天,如果我們這時殺了樊噲,將來呂后又怎麼會放過我們呢?這不僅是國事,也是家事啊,我們最好不要參與。」
周勃趕緊問那怎麼辦呢!
陳平說道:「殺又不能殺,放是不能放的,不如我們把樊噲綁上囚車,送到長安,或殺或免讓皇上自己決定,這樣呂氏姐妹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周勃表示同意,二人不日來到了軍前,陳平命人築起高台,作為傳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去傳樊噲接旨。樊噲得知只有一個文官陳平前來,以為只是平常的敕令,於是只身前往接旨。結果後面走出武將周勃,當即帶人拿下樊噲釘入囚車,之後周勃趕到軍中接替樊噲。
當陳平押著囚車走到半路的時候,聽到劉邦病故的消息,同時他還聽到讓自己屯戍滎陽。於是暗幸沒有殺掉樊噲,但是他也很害怕別人在呂后面前搬弄是非,於是趕緊策馬趕回長安想先把自己的事情解釋清楚。
回到長安,他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的靈前放聲大哭,邊哭邊說:「您讓我就地斬殺樊噲,我不敢輕易處置大臣,現在我把樊噲給您押解回來了,但是您卻走了,讓微臣如何處置是好啊?」這些話明明是說給呂氏姐妹聽的,為自己開脫責任,同時也是在為自己表功。呂氏姐妹聽說陳平沒有按照劉邦的旨意殺掉樊噲,都不由大喜,於是反而寬慰了陳平。
陳平又趁機請求留在長安,呂后也答應了,還拜他為郎中令,輔助新皇。就這樣,陳平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再次保全了自己,還得到了重用。
呂后死後,陳平見人心向漢,於是又聯合周勃平定了諸呂,迎立漢文皇帝,重開了漢朝的大好局面,其功勞之大,實不下漢初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