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相關的書籍,都會將特種作戰的起源追溯到一戰期間。隨著1914年後,歐洲戰事逐漸轉入對峙,各國都在努力打破前線的僵持局面。也正是因此,在戰爭後期,出現了試驗性的突擊部隊,他們的武器不再是步槍加刺刀,而是手槍、衝鋒鎗、工兵鏟和手榴彈,有時還會得到霰彈槍和火焰噴射器的支援,同時,他們也接受了不同於一般部隊的訓練,其中更強調的是近戰技巧和武器使用,而成員也不會像戰爭初期士兵們的做法那樣,排成密集的隊形、以「穩健的步伐」迎著炮火向前。
《戰地1》中的突擊部隊成員,他們實際是如今特種部隊的前身
這些突擊部隊除了承擔攻堅任務,有時還負責戰場偵察,或者對敵人的重要目標展開突襲,因此被認為是特種部隊的雛形。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促進了各國軍隊的戰術向科學和專業的方向邁進。按照估算,在當時,一挺機槍一分鐘發射的子彈就超過了一戰期間50名步槍兵投送的火力之和,這讓他們很快學會了利用一切障礙物和偽裝手段進行掩護,不僅如此,隨著戰爭的範圍擴大,戰場從當年的鄉間曠野,轉向了讓人頭暈目眩的城市、森林和山地。
以上這些因素,都為後來特種部隊戰術出現奠定了基礎。在二戰初期,德國、蘇聯和英國都組建了用於敵後作戰的特殊部隊,而隨著戰事進行,英國更將其這門作戰藝術發揮到了極致。由於戰爭初期遭遇了慘敗,英軍已無法在歐洲大陸展開大規模作戰。此時,為最大限度打擊德軍,並牽制對手兵力,他們經常會派出小規模部隊,對法國、挪威等地重要目標展開偷襲。
身為玩家的我們,應該對這些行動不會陌生,因為許多當年的行動成了後來電子遊戲中的素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盟軍敢死隊》、《使命召喚》初代的英軍關,以及後來的《狙擊精英》系列,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二戰期間的特種作戰進行逐個解讀,你會發現,它們實際和遊戲中的情況大相逕庭,更沒有那麼一波三折。按照統計,二戰期間的特種作戰,超過70%以上都屬於未發一槍的化裝偵察——即使其中存在交火,遇襲的一方要麼會選擇束手就擒,要麼就是因為猝不及防而陷入了混亂。
《盟軍敢死隊》系列截圖,該遊戲反映了二戰時期盟國在德軍後方展開的特種作戰
不僅如此,從地位角度看,在整個二戰期間,特種作戰不過是正規戰的輔助形式,它們只對一場戰役產生了局部的影響。所謂的「特種部隊」也更像是「偵察兵+精銳部隊」的組合體:他們的軍事素質非常出色,擁有一定的秘密潛入技能,同時會獲得少量特殊武器(比如塑性炸藥和帶消聲器的衝鋒鎗),但在裝備和訓練的專業程度上,當年的特種兵依然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
事實上,讓特種部隊的名至實歸的,是後來冷戰時期的地區衝突。在無數次的試驗和探索中,專家們完善了特種兵的戰術和戰法,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CQC或CQB,如今在許多人眼中,它們已幾乎和「特種戰術」划上了等號,但事實上,它們只是後者龐大體系中的一個部分。
從槍口指向、變換武器,到組員的無聲溝通……CQB與CQC實際是各種近戰技巧的的總和。設想,假如有一天,你需要帶領手下進入建築密集區,去抓捕一名危險分子,這時一定會發現:從走廊、樓梯到每一扇門,似乎隨處都隱藏著危險,在這樣的狀況下,假如毫無準備就冒然衝進去,顯然是對部下不負責任的。
以上的一幕,也是CQB和CQC橫空出世的原因——因為在100年前的上海,英國警官威廉·費爾拜恩(William Fairbairn)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工作環境。他當時供職於租界巡捕房,負責的低端不僅槍枝和刀具泛濫,而且人口異常密集,而此時,巡警只裝備了一支警棍與一把手槍:由於環境狹窄,許多傳統的格鬥技巧經常毫無用武之地。
威廉·費爾拜恩,CQC之父
高度危險的工作環境,讓費爾拜恩開始探索改良格鬥術的方法,在此期間,費爾貝恩結識了租界巡警部隊的另一名教官——艾利克·塞克斯。在借鑑了大量的資料和實戰經驗後,他們探索出了一種叫「Defendu」的格鬥術,它結合了中國武術、擒拿技巧和突擊隊戰術。1939年,二戰在歐洲爆發,費爾貝恩立刻回到了戰火中的故鄉,準備參軍抵抗納粹入侵。
此時,經過20年的和平,英軍的近身搏鬥技能已經嚴重退化,針對這個問題,費爾拜恩將「Defendu」和作戰結合起來,由此誕生了CQC,而CQC的出現,既彌補了當時英軍近身格鬥技巧的空白,還成為後來特種部隊必備的技能之一。
二戰期間,正在進行近距離肉搏訓練的英軍士兵
另一方面,在1950年代後,各個主要軍事強國也相繼組建了各種形式的特種部隊,這些部隊在各場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越南戰爭結束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後,世界各國的特種部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武器裝備也日趨先進和專業化。特別是在美國軍隊中,特種部隊發展迅速、規模龐大,不僅建立了專門的特種作戰司令部,而且具備了令人瞠目的陸海空三棲作戰能力。
越南戰爭期間,綠色貝雷帽部隊的一處陣地,遠處的直升機正在接走傷員
20世紀80年代以來,領土爭端、民族矛盾等引發的武裝衝突、恐怖活動連綿不斷,這讓特種部隊伴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壯大,尤其是在過去20年,它們更是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一點可以從它們的訓練、裝備和戰術等方面展現出來。
訓練: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即使是以精銳部隊的標準,特種兵的訓練也顯得極端嚴格,美軍特種部隊的訓練時數是以周計的,一套標準的訓練流程大約在6個月以上,此時完成訓練的特種部隊成員才可以稱得上能勉強出師;至於英國的SAS部隊則更長,達到了一年零兩個月。
進行海岸滲透訓練的美國「綠色貝雷帽」部隊成員
在此期間,一定有許多特種兵會遭淘汰或因傷退役,其人數遠超過了後來作戰損失的人數。另外,必須指出的是,上述訓練磨鍊的,不僅有成員的技戰術水平,還有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與傳統觀念相反,特種兵並非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之輩:伴著軍事技術的進步,在篩選人員過程中,軍方也愈發看重知識和學歷。
比如美國的「海豹部隊」,除了嚴格的體能測試,教官還會考察應徵者的反應速度、抗壓能力,同時還要進行基本的智商和技術知識測驗,一般來說,海豹部隊的成員IQ值通常在115以上,而在更高級的士官和軍官中,擁有大學和研究生學歷者更比比皆是。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無疑與特種作戰的要求有關:特種部隊長期深處敵後,局面千變萬化,參戰隊員沒有出色的記憶力和反應力,行動很快會偏離預設的路徑。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場突襲行動中,潛入路線和逃離路線各有四條,這時就要確定16種行動方案,每個參與者自然都要對此有所準備。這些方案背後的信息量,其實超出了我們接受過的任何一場測試,而每次判斷失誤,帶來的損失又將無法估計。
不僅如此,一些特種部隊還要在短時間內執行數次任務,而每次任務的模式與情報資料都截然不同,而高於常人的智商和情商,則一定從上述方面為保證任務成功提供基礎——何況特種部隊的裝備技術含量也在上升,正是因此,吸納高學歷和高智力的成員更成了一種必然。
武器:只有順手的武器才是好武器
無論怎麼看,這實在是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但它卻折射出的事實是:在特種作戰中,武器選擇需要根據任務的性質而定。從尋常的衝鋒鎗和突擊步槍,到價值上億美元的秘密潛航器,其複雜程度早已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也正是因此,本文只能選取部分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說明。
按照許多書籍的描述,特種作戰的原則是:出其不意、速度和猛烈攻擊,而特戰隊員攜帶的衝鋒鎗,恰恰是上述特點的集中體現。早在二戰期間,它就是特種作戰的首選武器。而如今在各國特種部隊中,使用最廣泛的依舊是德國黑克勒-科赫公司的MP5系列衝鋒鎗,這種武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卻在經歷了無數考驗後沿用至今。
MP5是一種專為近距離交戰設計的衝鋒鎗,關於這種武器,FPS的玩家們應該不會陌生
MP5並不以威力見長,但在特種作戰中,精度、便攜性和通用性才是更決定性的因素,對此,我們無需深挖技術細節,兩個事實已經足夠說明問題:MP5可非常容易地裝入槍套中,進而隱藏在衣服外套和文件包里;另外,該武器可以搭配各種戰術組件,在精度上也可圈可點。
MP5的特點恰恰反映了特種部隊的武器選擇思路——即將便捷置於第一位。這也是為了在室內與盾牌、閃光彈和煙幕彈配合使用,相信玩過《彩虹六號》的玩家對此一定深有體會。
對特種部隊來說,只有順手的武器才是好武器,這裡展示的就是一個海豹分隊在越戰期間的裝備,其中可以看到帶150發彈鼓的斯通納輕機槍、M16A1自動步槍、雷明頓7188霰彈槍、「中國湖」榴彈發射器等裝備,可以看到,其中一些M16A1步槍加裝了榴彈發射器,同時一些隊員對槍托和其它掛件進行了情況允許的改進
如果行動區域位於野外,則可以適當考慮攜帶長武器,比如突擊步槍、通用機槍、狙擊步槍和榴彈發射器等,它們可以搭配伸縮或摺疊式槍托,以便在室內作戰時快速轉換。同時,特種隊員還必須熟練使用敵人的裝備,甚至是被淘汰的AK-47,這既是為了方便補充彈藥,同時還有一定的偽裝考慮。
接近:我有特別的行動姿勢
特種作戰中,交鋒只是一剎那,而突襲是否成功,則取決於突擊隊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如今,多數特種部隊配備了直升機、潛航器和沙漠突擊車,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隨時如利劍般插向目標的心臟地帶。
雖然如今特種部隊裝備了各種載具,但由於任務性質使然,他們有時仍然要徒步趕赴目的地
在越南、阿富汗和中東地區,特種部隊有時依舊要徒步趕赴目標,這也意味著行動過程中,他們需要對許多被忽視的因素加以關注,比如天氣、地形和體力,一旦時機把握不當,特種兵就有可能遭遇敵人的巡邏隊,進而失去最佳的突襲時間。在極端的情況下,指揮官甚至會牢記自己的步長——因為在複雜的環境中、GPS已不能提供足夠精確的定位。
一旦確認有敵情,這時,部隊就需要換為警戒隊形。考慮到特種分隊往往由8-14人組成,為行動便捷,它通常會像電子遊戲中那樣,細分為三人或四人小隊。
以一個12人的分隊為例,其可以分成一個指揮組和兩個攻擊組。其中指揮組由指揮官、通訊兵、一名斥候(Scout,配備突擊步槍或衝鋒鎗)與一名支援兵(配備輕機槍)組成,而另外兩組斥候和支援兵各占一半。
一支特種分隊往往由8-14人組成,這裡是一支英軍特種部隊的合影,為保密考慮,其中他們的面容、臂章和背後的美軍運輸機編號都做了保密處理
不難發現,這種隊形的目的並不完全是交戰,而是遭遇突發情況後,迅速從搜索隊形轉換成為作戰隊形,或者在火力掩護下迅速撤離。事實上,和電影中的情況不同,大多數特種兵都不願讓行動變成一場煙火秀,儘管遭遇敵人有時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作為指揮官,便必須在迎戰和逃脫之間做出決斷。但無論哪種選擇,真正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做到速戰速決。正如美國綠色貝雷帽部隊的口頭禪:「前30秒內,上帝保佑,幾乎沒有人敢於同我們正面較量;但30秒後,上帝只保佑人多槍多的一方。」
針對這種情況,綠色貝雷帽制定的戰術之一就是「地獄火」:當偵察小隊突然遭遇大股敵軍時,最前方隊員會朝對方快速掃射,打光彈匣後立刻向相反方向脫離;隨後,最接近他的隊員也超他的射擊方向全速開火,打光彈匣後又馬上後撤——如此周而復始,直到脫離對方的視線。
展現「地獄火」戰術最好的電影莫過於《太陽淚》,這裡展示的就是其中美軍特種兵使用該戰術掩護重要人物撤退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