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短短十多天裡,作為中國的大國長劍,東風-41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多次「亮劍」,充分說明這種撒手鐧已開始服役。
而最近一段時間,在中國北方某地的市民,多次偶遇被外界認為是東風-41飛彈的載車在公路上進行機動轉移的場景,有很多人拍下了其真實的面貌。
有分析指出,中國對東風-41的期待也是有目共睹的,因為該飛彈打擊目標的任意性,所以這種飛彈的服役可以說為敵對大國敲響了喪鐘。中國戰略火箭軍很可能今後將重點部署這種飛彈,而部署的數量很可能不會低於三個旅,這樣每個旅就能擁有12枚飛彈,所以部署總數就能達到36枚。
被路人拍到的東風-41飛彈
36枚東風-41飛彈可以攜載360枚核彈頭,僅這一種飛彈所攜載的核彈頭數量,就已經超過了中國以往所有戰略核武器的彈頭總數,從而使得中國的核威懾能力足以阻止潛在對手的戰爭衝動。
以每個核彈頭爆炸當量為15萬噸計,那麼,僅僅是東風-41一種飛彈,就能在對手的頭頂上籠罩起至少5400萬噸核爆的陰影,這可比任何戰略嚇阻更實在。
但最關鍵的是,隨著東風-41的正式服役,中國近年打造的「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獲得更強臂助。以該飛彈射程不低於12000公里來看,幾乎可以部署在中國北方的任何地方,只要一聲令下,就能隨時對敵方發起戰略打擊。而最令敵人膽寒的是,東風-41不但有公路機動部署方式,還有地井部署和鐵路機動部署兩種方式,因此,這種飛彈比以往中國其他陸基飛彈的部署方式更靈活。
中國東風飛彈發射
雖然近日的東風-41試射無法判斷到底是那種部署方式的試驗,但由此帶來的戰略模糊,更能使敵人感到心驚肉跳。在如今中美、中日戰略交鋒不斷的敏感時期,中國東風-41飛彈悄然曝光,顯示了中國的戰略威懾力和保衛和平的決心。所以,在新舊總統交接而使美國不斷對中國進行恐嚇時,中國果斷亮劍東風-41,這裡面的含義足讓對手變得不再那麼狂躁。
不過,還有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航天系統在《國防科技工業》中發表2020年研製的運載火箭計劃中有:在以後的五種運載火箭系列中,「羽舟」將成為電火箭、「輕舟」將成為液體火箭,都是使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實行發射,四年以後將實現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
聽說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是我國兩大航天系統,都成立了商業性質火箭公司,航天科工集團使用的「快舟」運載火箭與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征」運載火箭互相競爭。
中國東風飛彈發射
這個發表中「羽舟」 電火箭和「輕舟」 液體火箭都振奮人心,「電」和「電磁彈射」這兩個詞彙。
不錯,「電」這個詞大家都知道家家戶戶都在用,「電磁彈射」這個詞大家都很陌生在網上搜搜很熱門,當大家還在茶餘飯後閒聊「電磁彈射」還不知道能不能在中國製造的航空母艦上應用的時候,突然聽說這個技術要在率先火箭上應用了。
「電磁彈射」這個技術其實就是咱們在好多科幻電影裡面看的電磁炮的另一種形式。彈弓大家都玩過吧,以前的火箭都是用彈簧、橡皮筋等這種東西來實現發射。另一種呢,就類似於開槍、磁懸浮列車等這種以能量發射的。
從後部拍攝的東風-41飛彈運載車
一般像是液體火箭、固體火箭的發射,「電磁彈射」這種技術存在很多一般方法發射的優勢:像是能源的清潔、減少環境的污染,對人身體存不存在危害;
而「電磁彈射」這種技術在速度上也是傳統方法比不了的,目前來說,咱們所已經知道的中國研發的「電磁驅動」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現在安裝在了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
美國研製的同樣的EM引擎,算了算人類使用該類引擎可以在差不多10個禮拜就到火星,傳統方式發射的火箭大約6、7個月才能到火星,就目前來說中國這項技術還是領跑在美國前列的。
東風-41的作戰過程示意圖
「電磁彈射」比一般的發射方式更省空間,航母上用的這個技術比一般的節省四分之一,相應的維護保養人員也減少了,自動化程度更高了;這項技術在發射的時候比傳統的更小巧,振動小,更穩當,精密儀器的發射更有利,不至於損壞;
由於他的功率能上下調節,發射火箭的種類可選的就多了;在以後會考慮實行連續彈射,以節約成本,大大加強運載設備,成為主流。
相信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與發展會推動中國東風飛彈家族系列的跨代發展,未來彈頭更小、速度更快、距離更遠、精度更高的東風飛彈,或許使中國的洲際飛彈會邊搜索目標,邊打擊目標的智能技術很快實現,「東風速遞,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