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持學習。
這次學習的主題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陳東琪研究員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並談了意見和建議。
「政事兒」注意到,此次授課的陳東琪,並非首次走進中南海「課堂」,12年前他也曾為中央政治局講解問題。
2005年4月15日,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學習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主題同樣與經濟相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若干問題」。
當時,陳東琪和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世錦共同講解,並談了他們的有關看法和建議。
「政事兒」(注意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要追溯到2002年。當年12月,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舉行首次集體學習,此後便形成制度,以平均每月一次的頻率開展。
集體學習時,絕大多數時候都會有專家現場講解。而擔任講師的人,多為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部分時候由黨政官員擔任。自2002年12月首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以來,已有近200位專家學者參與授課。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迄今已舉行了38次集體學習,主題多涉及經濟、黨建、國家安全、生態文明、反腐等領域。其中與經濟相關的主題出現了8次,占到總數的21%。
而兩次擔任講師的陳東琪,其研究領域恰好與經濟發展相關。
陳東琪195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政府行為與公共政策、短期均衡與長期戰略、宏觀經濟管理等領域研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進國家七部委「百千萬人才工程」,曾獲1988年度、1992年度孫冶方經濟學獎,1997年獲評中國社科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81年,26歲的陳東琪畢業於被毛澤東稱為「一師是個好學校」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此後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於1991年博士畢業。1989年、1992年,他兩次赴美國哈佛大學、貝克萊加州大學進修貨幣金融理論和從事博士後研究,已發表200多萬字的論文和研究報告。
1988年,33歲的陳東琪破格晉升為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擔任該所宏觀室副主任,1993年,他成為一名副局級學者型幹部,後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5年。
1999年,他調任原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該所幾經合併,2003—2008年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兼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2008—2015年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現任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常務)。
「政事兒」注意到,陳東琪一直是國家領導人的「經濟智囊」,多次參加過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主持的經濟座談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值中國改革的探索階段。1991年9月,江澤民舉行了為期四天五場的經濟座談會,話題涉及農業、鄉鎮企業、剩餘勞動力就業、工業生產質量、庫存、外貿、利用外資等經濟問題。
當時,陳東琪與現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經濟學家吳敬璉、現山東省省長郭樹清等均受邀參加。陳東琪談到: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公有制為主體不代表都要搞成公有制。
2002年6月,他參加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主持的經濟工作座談會。會上,他建議實行結構性調節稅政策,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800元調高到1501元或2001元以上。
2003年6月和2011年1月,陳東琪兩次參加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舉行的經濟座談會,就經濟工作提出建議。
此外,陳東琪多次參與國家「五年規劃」的起草研究,以及1999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四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起草。「十三五」出台前,他擔任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政事兒」注意到,去年12月,他曾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觀點。他認為,要在新常態下展開新一輪復甦周期,就不能走「價格驅動、數量擴張」的老路,必須走「創新驅動、質量提升」的新路。
他認為,「創新驅動復甦」首先要制度創新,以法律方式實現永久性產權保護,從制度上穩定資本和資產,穩定民間投資,不斷釋放內生增長動能。
其次,要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力給企業鬆綁減負,持續激勵創新創業;通過築牢由市場自動調節器調節經濟的微觀基礎,創造公平交易、自由競爭的發展環境,促進宏觀經濟的周期性復甦和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