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一直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而乘坐空間的大小更是重中之重的參考點。但從數據來說,現在的同級車型,軸距長度差距並不明顯,但到了實車試乘試駕環節的時候,才發現,為什麼同級車,同樣的尺寸軸距,給人的空間卻不一樣呢?所以,今天兵哥就來告訴你,為了擴大空間,廠家都做了哪些 " 小動作 "。
加長軸距
相信大家也知道,如果只從數據上去判定一款車的空間,軸距長度是最直接的數據表現。不同級別的車,軸距的長度都會有所不同,因為如果一款車想要變大,就一定要增加前後軸之間的距離,例如現在中國市場非常火熱的 " 特供車 ",長軸距版車型,就是在進口版車型,原有的基礎上,加長軸距,以此來達到擴充空間的效果,如奧迪的 A6L 和 A4L,加長版的奔馳的 C-Class L 和 E-Class L 都是在軸距上經過加長。但在軸距固定的情況下,就沒有其他辦法擴充空間了嗎?
門板厚度
很多人都喜歡去考究一款車的門板厚度,以此來斷定這款車到底結不結實,但實際上,車身安全主要來源於車門內部的防撞鋼樑,跟厚度的關係並不大。而之所以有些車的門板厚度比較大,主要是因為廠家為了得到更好的隔音效果和裝飾效果,在門板力塞進了很多的隔音物料和內飾用料。所以門板厚,不一定會比較安全,但隔音會相對好一些。
但有一些廠家,為了擴充車輛的乘坐空間,把門板內的物料撤走,以此換來更大的橫向空間,空間是變大的,但室內的靜謐性卻有別於同級車型。這樣的做法,主要體現在一些相對低端的車型上,因為出於成本的問題,又要考慮國人的空間需求,也就只能出此 " 下策 " 了。當然了,安全性是沒影響的,但至於是要更好的隔音效果還是大點的空間,這就見仁見智了。
天窗
天窗的設定主要兼顧到室內的通透性,相比那些頭頂烏漆媽黑,什麼也看不見的無天窗車型來說,天窗帶來的透光性,顯然好出不少,尤其是全景天窗的設定,為車內帶來非常不錯的通透性,整體感覺空間大了不少,再加上採光度的提高,減少了乘坐壓抑感,乘坐環境更加舒適。
壓縮空間
除了在一些結構上做變化,以換取更大的空間,如何對配件占用空間進行壓縮,也是擴充空間的一個重要技術,但由於壓縮空間的點比較多,所以兵哥決定將車型不同的壓縮點進行整合講解:
車身頭部
汽車頭部除了用來擺放發動機等部件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用來緩衝碰撞,為座艙帶來更好的安全性。而實際上,汽車的頭部會分成三個不同的保護區,分別是保險槓部分的低速碰撞保護區、保險槓與輪轂間的碰撞能量吸收區、輪轂到座艙之間的自我保護區。但由於軸距等問題,自我保護區在一定程度上會占用座艙空間,所以一些車型在保證基本安全達標的情況下,壓縮自我保護區,從而為座艙擠出更多的空間。
前排駕駛艙
由於前排駕駛艙的功能部件較多,所以壓縮效果並不會特別明顯。為了能夠給前排騰出更多的腿部空間,設計師會儘量把儀表台和副駕的儲物台的長度縮短,再把座椅高度縮短,減少座椅內部的填充物,以此來增加頭部空間。在進行這些操作後,空間確實變大了,但座椅舒適性卻降低了。
後排空間
後排的空間擴充方式,其實跟前排的方式差不多,但效果會更加明顯。為了騰出腿部空間,設計是會把前排座椅進行挖空的設計,剝削前排座椅厚度,來擴充後排腿部空間。同時還會把坐墊長度縮短,換取更好的視覺效果,看上去空間會大一點,但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還影響座椅舒適性。
除此以外,為了增加頭部空間,設計是還會把車頂掏空一部分,這樣乘客在後排便不會因為身高而頂頭。
後備箱
車尾部分的後備箱空間同樣是設計師的改造點,利用消費者們不會經常用到的後備箱空間換取日常所需的後排乘坐空間,這也是眾多車型的慣用套路。
總結
為了給到消費者更大的空間,設計師們可以說是絞盡腦汁,這裡縮一下,那裡偷一點,最後才呈現出現在車型結構。但實際上,這樣的設定似乎違反了汽車製作原來的出發點,都在迎合空間的需求,而忽略了舒適性。那對於現在的汽車市場來說,空間是真的重要到無可替代的地步,還是兼顧一下舒適性會顯得更好一些呢?這個答案,兵哥就交給大家來回答吧。